孔夫子旧书网 发表于 2022-3-25 16:29:00

阿Q是否也是鲁迅文学创作之初,受外国文学影响的一证

作者 | 玉鳯之傳奇
来源 | 孔夫子旧书网APP动态
“阿Q”,这是否也是鲁迅文学创作之初受外国文学影响的一证?
初识“阿Q”,很是疑惑:英文字母也可以用作中国人名?今天想:这是否也是鲁迅进行文学创作之初颇受外国文学影响的一证呢?——国人是有姓阿的。
鲁迅在《我怎么做起小说来》这篇文章中明确说过,他创作小说之前并没有读过“小说作法”之类的理论书籍,而“所仰仗的全凭先前看过的百来篇外国作品和一点医学上的知识”。
鲁迅的剪报中有一册装订好的日译外国短篇小说,共8篇;还有10篇俄国文学作品剪报册,涉及的作家有果戈理、莱蒙托夫、屠格涅夫、普希金这4位作家。
鲁迅当年并没有阅读俄文原著的能力,他所接触这些小说都是日文转译的,其中少数小说的篇名日文与俄文一致,如果戈理的《狂人日记》《外套》,但大部分作品的译名跟俄文原作对不上号。
鲁迅兄弟在日本时出版的《域外小说集》(上册)也是鲁迅早期阅读外国短篇小说的物证,其中鲁迅译作3篇,周作人译作13篇。周氏兄弟受业师章太炎影响很大,有复古之风,文词古奥,今天的读者直接阅读《域外小说集》的困难超过一般古文。
如果从1909年日本东京出版的《日本及日本人》杂志第508期报道周氏兄弟的翻译活动算起,鲁迅研究已经有了112年历史。
经过一代又一代鲁迅研究学者的共同努力,鲁迅研究已经成为了一门相对成熟的综合性学科——鲁迅学。
这门学科的史料已经基本齐备,今后很难再有能产生轰动效应的发现。对鲁迅评价也基本正确,很难产生颠覆性的看法并能在鲁研界占据主流。对鲁迅作品阐释当然空间无限广阔,但鲁迅对自己的很多代表作已有自评,研究者对这些作品的理解也很难超越鲁迅本人的自我认知。
鲁迅讲得很明白,他在外国文学作品中寻求的是反抗和叫喊的声音。他从俄国文学作品中明白的大事是世界上有两种人:压迫者和被压迫者。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阿Q是否也是鲁迅文学创作之初,受外国文学影响的一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