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25年,全面消除农村黑臭水体
水是生命之源。人水和谐,是美好生活的重要体现。如果家门口的河塘沟渠颜色发黑、臭味难闻,势必影响生活环境,让人掩鼻而行、绕道而走。治理黑臭水体,直接关系人们的环境获得感。记者1月31日从安徽省生态环境厅获悉,继城市黑臭水体治理之后,安徽正下大气力治理农村黑臭水体,并提出响亮目标——到2025年,全面消除农村黑臭水体。
今年1月,安徽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印发《安徽省农村净水攻坚行动方案》,明确以县(市、区)为单位,2023年、2024年农村黑臭水体数量累计消除比例分别不低于45%、70%,到2025年,农村水体黑臭现象全面消除。
如何判定农村黑臭水体
安徽省生态环境厅土壤处处长胡峰介绍,农村黑臭水体是指各县(市、区)行政村(社区等)范围内颜色明显异常或散发浓烈(难闻)气味的水体。
农村黑臭水体的判定可以通过两种方式,一种是感官判定,如果某水体有异味或颜色明显异常,有任意一种情况,即视为黑臭水体。二是进行水质监测。对于感官判断有争议的农村水体,通过水质监测判定是否黑臭。水质监测指标包括透明度、溶解氧、氨氮3项指标,有任意1项不达标即为黑臭水体。
全省已排查出3600个农村黑臭水体
安徽是农业大省,有1.47万个行政村,乡村人口有5000多万人,农村环境问题点多面广、区域差异大,生活污水和黑臭水体治理任务异常艰巨。
去年5月,省生态环境厅部署在全省开展农村黑臭水体全面排查,组织各地以乡镇政府驻地、农村居民居住地周边河塘沟渠为重点,开展全面排查;发挥社会监督及公众参与作用,通过官网、微信公众号、信箱、电话举报等方式征集农村黑臭水体线索。
经排查,全省共有3600个农村黑臭水体。从分布的位置看,呈北多南少态势,皖北农村黑臭水体明显多于其他区域,淮北、亳州、阜阳等皖北六市农村黑臭水体共3074个,占全省黑臭水体总数的85%。
随着排查深入开展,黑臭水体清单动态调整。
农村黑臭水体这样治
安徽省生态环境厅总工程师贾良清表示,针对问题,将坚持精准、科学、依法治污,深入实施农村净水攻坚行动,加大农村生活污水和黑臭水体治理力度,持续改善农村环境质量。
治理农村黑臭水体,将综合采取控源截污、清淤疏浚、水体净化等措施,坚持系统治理、精准施策、多元共治,全面开展农村净水攻坚行动。
针对农村黑臭水体形成原因和现状,实施“五治两清一连通”系统治理。
“五治”是治理生活污水、治理畜禽养殖废水、治理水产养殖尾水、治理工业和服务业废水、治理种植业面源污染。
“两清”是清理各类垃圾、清理淤积底泥。
“一连通”是打通连接农村水系。
今年,省财政将统筹5亿元资金支持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其中,拿出3亿元采取竞争性评审的方式选择8-10个有基础、有条件的县(市、区)开展农村黑臭水体治理试点。
治理黑臭水体,要解决好农村生活污水的去向。安徽明确,梯次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
根据村庄地形地貌、经济基础、人口分布、施工条件等情况,通过纳厂处理(即对城镇周边村庄的生活污水,优先纳入邻近城镇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集中处理(即对不能纳厂处理的常住人口大于200人或日污水产生量大于20吨的村民集中居住区,鼓励采用集中式污水处理设施进行处理)、分散处理(即对人口较少、居住分散、污水难以收集的村庄,以卫生厕所改造为重点推进污水治理,就地就近实现资源化利用)等方式不断提升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
贾良清表示,安徽将健全相关政策制度体系,探索农村黑臭水体治理模式,建立健全农村黑臭水体治理长效管护机制。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加强农村环境整治项目谋划储备,完善各项前期条件,积极争取中央财政专项资金和中央预算内资金,推动市、县政府将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运维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统筹整合相关资金用于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积极推动金融机构和社会资本投入。
考核推动责任落实。就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安徽明确,开展治理成效督察和考核,将农村生活污水、黑臭水体治理任务完成情况,作为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的重要内容,并纳入污染防治攻坚战考核、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纳入省政府对各市政府和省直相关单位的目标管理绩效考核。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