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人 发表于 2022-7-21 15:24:50

文物带你游淮北:柳孜运河遗址

一件件文物,镌刻着记忆和故事一栋栋建筑,诉说着光阴和历史今天我们将带您走进柳孜运河遗址2014年6月22日,从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传来喜讯,中国大运河项目作为文化遗产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46项世界遗产。这也意味着淮北市柳孜运河遗址作为大运河申遗组成部分被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世界文化遗产柳孜运河遗址标志碑    柳孜运河遗址位于安徽省淮北市濉溪县百善镇柳孜村。1999年当地公路改建施工中发现并由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进行了第一次考古发掘,发现沉船、石构建筑等遗迹,出土瓷器等一大批珍贵文物,被评为1999年度全国十大考古发现,2002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由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中国科技大学科学史和科技考古系等单位进行了第二次发掘。两次发掘面积近3000平方米,揭露出34米长的一段河道,发现两岸河堤、石筑桥墩、道路等重要遗迹,发现沉船9艘,在河道中出土瓷器、陶器、石器、骨器、铜器、铁器等文物7000多件,弄清了柳孜段运河结构、河道演变以及文化遗存埋藏情况,为遗址保护工作提供了更详细准确的信息。柳孜运河遗址位置图柳孜运河桥梁遗址保护大棚图3.遗址发掘区航拍照
    柳孜地名最早见于《旧唐书》中,《旧唐书·本纪·懿宗》卷一九上载,“(庞)勋抗表请罪,仍命群凶邀求节钺。上遣中使因而抚之。贼令别将梁伾守宿州,以姚周为柳子寨主,又遣刘行及、丁景琮、吴迥攻围泗州。”在唐代中期康承训曾在此地剿杀叛将庞勋。宋代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唐纪六十七》卷第二百五十一载“康承训军于新兴,贼将姚周屯柳子,出兵拒之。……康承训既破王弘立,进逼柳子,与姚周一月之间数十战。丁亥,周引兵渡水,官军急击之,周退走,官军逐之,遂围柳子。”说明在唐代柳子镇是经济、交通和军事要地,是兵家必争之地。柳孜是一个因运河而兴的集镇。唐宋金时代不少文人曾驻足柳孜,留下关于柳孜的记录和诗词:汴水西来、隋堤烟柳、晨钟暮鼓、虹桥明月……这一处处的美景,说明柳孜是运河岸边的一个重要集镇和驿站。考古发现也反应出昔日柳孜的喧嚣与繁华。柳孜还是一个军事要地,文献记载这里曾发生过多次激烈的战事,柳孜村中出土的宋代砖塔碑记录有“柳子镇兵马监押兼巡检”一职,都说明柳孜地位的重要。图4.柳孜村平面图图5.出土的柳子镇北宋砖塔碑
    第一个重要考古发现是揭示了运河河道变迁和宋代“木岸狭河”遗迹,宋代的河道宽超过20米、河底宽12-15米。河道部位堆积共分14层,第7层是红胶泥层,分布于整个河道之内,厚度20-30厘米,其上是含大量砖石块和瓷片等遗物的青灰色淤泥层,其下为纯净的黄沙层。初步判断红胶泥层应该是运河使用期间最后一次形成的淤积,以上的层位均是运河废弃之后形成的堆积。从第7层至第14层堆积情况看,运河使用时期有明显的三次较严重的淤塞,使河床不断抬高。    根据考古勘探发掘结果可知,隋唐时期河道宽约40多米。随着不断的变迁,运河南岸逐渐向北推进,河道逐渐收窄。北堤位置变化不大,堤面残留宽度约13米,是隋唐遗留并一直使用的河堤,宋代曾增筑加高。南岸河堤的位置处于变动中,由南向北推进。南堤是北宋时期修筑的,使用时间直到运河废弃。根据河堤地层堆积可以看出宋代河堤是建在唐代河道之上的。且南岸河堤使用了“木岸狭河”这一水利技术,关于“木岸狭河”淮北市博物馆考古部主任解华顶解释说:“木岸狭河”是古代治理隋唐大运河的一种方法,该方法是在河堤中打入成排的密集木桩用以加固河堤,做成木岸,使河床束窄,水深加大,激流冲沙,从而达到自然清淤以改善航运状况的目的,这充分体现了古人的智慧。

图6.发掘区域东壁河道内地层堆积情况

图7.南岸堤坡上成排的木桩遗迹(木岸狭河遗迹)
    第二个重要考古发现是揭示了“虹桥”的秘密。经过2012年第二次考古发掘,在北岸又挖出一座石筑台体,从而确定了1999年第一次考古发掘出的石筑台体原来是南岸桥墩,北岸石筑台体为北岸桥墩,否定了“码头说”。现存南岸桥墩长14.3米,宽9米,高5米;北岸桥墩长12.7米,宽7.7米,高4.5米。两者相距18.7米,形制和砌筑方法相同。建造年代为北宋。桥墩所用石料来源较杂,有规整的石板(条)、不规则石块、汉代画像石、带凹槽的构件等。文献记载,宋代曾在运河沿线推广一种无柱木拱桥,名曰“虹桥”,柳孜运河桥即是宋代的虹桥。图8.两岸桥墩及河道全景照图9.南岸桥墩
    第三个重要考古发现是出土了9艘古代沉船。其中有2个独木舟,其余均为木板平底船。船体修长窄狭,平头方艄,通体架设空梁,不设桅杆且无帆。造船用榫钉结合与油灰捻缝技术,列板缝线非常密实。船体结构严密、工艺精良、用材合理,反映了当时的运河漕船造船工艺的特点。如今,淮北市博物馆展厅里陈列着一艘出土的唐代货船,出土时船头缺损,只留下部分船身,连尾部拖舵总长12.6米。    “别小看这个像大扫把一样的尾舵,它在中国造船史上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这种尾舵是原始手握舵到北宋时期垂直转向舵的过渡型舵,实物为首次发现,被武汉理工大学古船研究专家席龙飞教授亲切的称为“淮北舵”,并认为“淮北舵”的发现在船舶操纵器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地位。

图10.1999年“淮北舵”古船出土现场照片

图11.淮北市博物馆“淮北舵”古船展出照片
    此外,柳孜运河遗址考古发掘出土文物7000多件,按质地分有陶器、瓷器、铁器、铜器、石器、骨器、木器等大类。其中瓷器数量最多,基本包含了唐宋时期南北方各主要窑口的产品,反映了因运河的开通而带来商贸和文化交流的频繁。出土文物中有建筑材料、生活用品、生产工具、茶具、玩具、乐器、泥(瓷)塑制品、娱乐用品及赌博用具等等,涵盖了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出土的一件宋代抱球童瓷塑,如今已成为国家一级文物在淮北市博物馆展出,抱球童怀抱之球,与宋代十二片皮砌成鞠壳的记载非常相似。这种形象的瓷器出现,说明宋代时蹴鞠运动很普及。”又比如,出土了大量的骰子、围棋以及骨牌这类文玩娱乐用品,说明宋人是很会娱乐的。    透过这些文物,我们可以看到当年运河岸边的风土人情,隋堤垂柳、拱桥路人,街头熙熙攘攘、叫卖声不绝于耳,祥和又喧嚣的市井生活图卷。图12 柳孜运河遗址考古发掘出土珍贵文物照片
    柳孜,一个普通的皖北村庄,见证着沧海桑田的变迁,曾经消逝的隋唐大运河在这里重新被世人认知,沉睡已久的运河不再缄默。这条已经淤废了几百年的河道,通过考古发掘重见天日,展现出它曾经的辉煌。深埋在地下的古运河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浸透着无数黎民百姓的血泪与苦难,它曾是国家的生命线,它更是中国水利工程史上的一座丰碑,它还是一道蕴藏着无数宝藏的地下文化长廊。相信随着考古发掘与研究的不断深入,这个被岁月掩埋的人间奇迹,会拂去尘土,展露出更清晰的模样。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文物带你游淮北:柳孜运河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