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眼观史 发表于 2022-3-23 22:07:59

碾庄一战,粟裕为干掉黄百韬,先后6次派这位猛将,果然将其打败

今天聊一聊黄百韬,一位让粟裕棘手的男人。

1948年11月22日晚上,碾庄一带的枪炮声停歇,在收到各个部队汇报的胜利消息后,粟裕心中的石头终于落地,他已经几天几夜没合眼了。
粟裕戎马一生,历经战事无数,鲜有敌手,但碾庄一役,却打得让粟裕大将都心惊肉跳,神经高度紧绷。
战后粟裕大将心有余悸地说道:“若双方兵力相等,谁输谁赢还不一定。”
粟裕
对于待人温和谦逊,但打起仗来自信无比的粟裕来说,这句话堪称是对国民党将领的最高评价,而获此“殊荣”的,却是杂牌军出身,一路拼杀成为蒋介石嫡系的黄百韬。
一、
黄百韬,原名黄新,祖籍广东梅县,出生于天津。黄百韬不像蒋介石的大部分嫡系那样,是黄埔出身,他的身上,有着所谓“杂牌军”的标签。
黄百韬早年时在北洋军阀李纯手下做传令兵,这个起点很低,但他靠着个人能力,得到李纯的赏识。
李纯觉得这个年轻人可堪大用,便起了培养拉拢的心思,不仅把心爱的婢女许配给黄百韬,还让他到自己主办的金陵军官教导团进修。
这个讲武堂性质的军校让黄百韬摆脱了草根的出身,但还是远不能和黄埔军校相比,黄埔毕业的学员在老蒋的嫡系部队里都直升营长、团长,但黄百韬只是在一个末流部队里从排长做起。
良禽择木而栖,黄百韬觉得自己一身抱负无处施展,便有了“跳槽”的心思。正好奉军的大军阀张宗昌打了过来,而且他还是黄百韬在金陵教导团时的团长,有了这层关系,黄百韬心无负担地投靠了张宗昌,并一路从营长做到旅长。
黄百韬
有第一次就有第二次,在北伐大军的攻势下,张宗昌节节败退,黄百韬再次“跳槽”,投靠了风头正盛的蒋介石。
不过,蒋介石对待这些前来投靠的杂牌军军官有一个惯例,那就是兵要留下,权要拿走。
这是因为蒋介石瞧不上这些杂牌军出身的军官,又担心他们作乱,所以便解除他们的兵权,给个闲职意思一下。
黄百韬自然也不例外,投靠蒋介石后,他得到师长的封赏,却很快被解除兵权,被扔到陆军大学里深造。说是深造,其实就是架空,从以往的惯例来看,少有杂牌军出身的军官获得蒋介石的再次重用。
但是黄百韬不想放弃,从一个传令兵做到师长,他付出了太多艰辛,所以他拼命地在陆军大学里学习,希望能入蒋介石的法眼。
抗战期间,一大批将领得到启用,黄百韬调任军委会中将高参。这个官职听起来哄人,但实际上并无实权,只是一个空架子。
黄百韬却抓住这个可以接触到国民党军高官的机会,疯狂表现自己,他擅于钻营,处心积虑地讨好上级,自己又确实有真本事,写了一篇军事论文还得了奖。
国民党军大佬何应钦注意到了这个年轻人,他有意给黄百韬机会,便推荐他出任第三战区司令官顾祝同的参谋长。
顾祝同
顾祝同起初并不重视黄百韬,但相处下来,他发现黄百韬不仅机敏勤奋,而且打仗勇猛,执行命令不打折扣,这在自私成风的国民党军将领中是少见的。
黄百韬的恪尽职守源于他对蒋介石的清晰认知,他知道蒋介石的性格是任人唯亲。他黄百韬不是黄埔出身,背后没有高官做靠山,想得到重用只有一条路,那就是悍不畏死的拼杀,以一次次战功博取出路。
而且,黄百韬不是有勇无谋之人,他心思活泛,在军队中摸爬滚打,知道如何带兵,又在陆大深造了几年,懂得打仗。
所以黄百韬的拼杀决不是没有脑子的冲锋,而是在严格执行上级命令的前提下,想方设法取得战果。几仗下来,黄百韬战果颇丰,给顾祝同和蒋介石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除了作战英勇以外,黄百韬还善于政治投机,他很会揣摩上意,知道在蒋介石那里,反共比抗日更重要。皖南事变爆发时,黄百韬完全不顾抗日大局,为博得老蒋信任,他积极充当事变主力,把屠刀挥向抗日同胞。

此事让黄百韬在抗日战线里的风评急转直下,他参与制定众多对日寇的作战计划,给日寇造成很大的损失,如今这些功绩都在他向新四军开枪时变得没有意义了。
但黄百韬不后悔,只要能得到蒋介石的重用,他可以不择手段,而现在他成功了,他从一位杂牌军出身的小军官,成为蒋介石器重的将领。
二、
不过,老蒋的抠门本性还是半点没变,即便是黄百韬立下“大功”,他准备给黄百韬一个实权军长的官职,却还是不舍得让他接手嫡系部队。
蒋介石挑来挑去,让黄百韬去做第25军的军长。25军和黄百韬一样,都是“杂牌军”出身,这支部队人员混杂,以黔军为主,还有整编进来的川军、东北军等,其中的黄埔系军官寥寥无几。
二十五军与新一军、七十四军这样的王牌主力部队的待遇自然是云泥之别,它编制不全,兵源混杂,士兵素质差,武器装备和嫡系部队差一大截。
黄百韬却没有怨言,他就任25军军长以后,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清除出一大批兵痞和低劣的军官,对他们进行严格的训练。经黄百韬“淬炼”,25军这支杂牌军竟然迸发出强悍的战斗力,成为国民党军的主力军之一。

一军之将的性格特征会影响部队的作战风格,黄百韬为得蒋介石信任,对蒋介石忠心赤诚,毕恭毕敬,25军在黄百韬的影响下,也都憋着一股子气,打起仗来都不要命,想向老蒋证明自己并非二三流部队。
25军在黄百韬手中成为一支强军,这是蒋介石始料未及的,至此黄百韬终于在蒋介石的心中有了一席之地。
可能是蒋介石也觉得自己以往对黄百韬太冷淡,在发现黄百韬是一位可堪大任的将领以后,为表重视,老蒋授予黄百韬的总统府通行证编号为17号。
有总统府通行证可直接面见蒋介石,这是老蒋拉拢人心的一大法宝,能获此通行证的,绝大多数为蒋介石的绝对嫡系和心腹大将。
黄百韬既不是黄埔出身,也非蒋介石的江浙老乡,作为杂牌军出身的将领,他的编号却在很多黄埔将领的前面,这是极为罕见的。
蒋介石
黄百韬接到通行证,泪流满面,心中对蒋介石全是感恩,口中反复说自己必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解放战争,黄百韬摩拳擦掌,准备大干一场,报效蒋介石的知遇之恩。在黄百韬看来,他的25军经过整编,成为整25师,名称由军变成师,编制却不减反增,战力又上一个台阶,所以认为“泥腿子”出身的解放军,绝不是他整25师的对手。
但是黄百韬和粟裕的这一次正面交锋,他就被粟裕大将打懵了。
在鲁南会战中,国民党军遭受当头一棒,李仙洲的五万人眨眼的功夫便被全歼。
其实这个时候黄百韬就该知道,解放军的战力早已超出他的估计,他需要谨慎对待对手,但问题是,黄百韬一路升上来,心中不免有些飘飘然,他这个杂牌军混成主力军的将领,却忘记了部队战斗力只有打过才知道这个道理。
于是在接下来的进攻沂蒙山区的作战中,黄百韬由于和张灵甫的个人间隙,便置战局于不顾,导致整编74师在孟良崮全军覆没。
当然,黄百韬绝不是孟良崮战役失败的罪魁祸首,张灵甫的责任比他大得多。起初张灵甫归李天霞指挥,后来两人发生矛盾,张灵甫便脱离李天霞指挥,归于黄百韬指挥。
黄百韬敢打敢拼,但不代表他是没有脑子的莽夫,长时间没有发现解放军主力的动向,让黄百韬产生顾虑,他担心遭到埋伏,准备以纵队规模兵力,固守天马岭一带,依战局变化再伺机行动。
张灵甫
张灵甫却不同意,黄埔出身的他是老蒋的心腹大将,整编74师是五大主力之首,所以他看不起黄百韬,也不愿意听黄百韬的指挥,在得到蒋介石的授意后,他孤军深入,想要直取华野指挥中心。
结果是张灵甫的74师掉入粟裕大将早就布好的大网,前有大军,后无退路,被迫登上孟良崮。
蒋介石心急如焚,电令黄百韬等人率军增援。李天霞和张灵甫有仇,故意按兵不动,但黄百韬却不敢违抗蒋介石的命令,他立即让部队全力向孟良崮方向突破。但是在解放军的全力阻击下,25军即使全力作战,还是在距离74师只有几公里的时候失败了。
事后老蒋问责,汤恩伯撤职查办,李天霞就地枪毙(后赦免官复军长之职),黄百韬也遭受无妄之灾,被严厉训斥。
蒋介石不谈张灵甫的孤军深入和自己的指挥失误,而说是黄百韬指挥失当,救援不力,要严惩黄百韬,幸好有顾祝同说情,黄百韬才有亲自陈述的机会。
蒋介石听完黄百韬的辩护,便给了他一个不疼不痒的处分:撤职留任。
三、
黄百韬对蒋介石感恩戴德,作战更加积极,希望立功。
不过经此一役,黄百韬被打醒了,他开始认识到对手粟裕的可怕和解放军强大的战斗力,并吸取孟良崮一战的教训。
在南麻战斗中,黄百韬的25军不复孟良崮战役中拖拖拉拉的姿态,迅速突破了华野七纵60团的阻击高地,给粟裕的战略部署制造了巨大的压力。随后的临朐之战中,黄百韬的25师再次帮助李弥的整8师解围。
南麻、临朐两次战斗对于粟裕和华野来说是恶战,华野歼灭国民党军1.8万人,但付出了2.1万的伤亡。尽管阵亡比接近一比一,但粟裕却引以为败仗,他还写信给军委,请求处分。
粟裕
此战还不是黄百韬让粟裕吃的唯一苦头,在随后的豫东战役中,黄百韬再次展现出他坚韧的抵抗力。
1948年6月到7月间,粟裕率领华野,在中野和冀鲁豫、豫皖苏军区部队的配合下,于中原大地上同国民党军展开决战。
粟裕大将在此战中的胃口极大,是“碗里装一个,筷子挑一个,眼里还看一个”。在攻克开封后,粟裕出其不意,调集兵力想要围歼城外的区寿年兵团。
区寿年一直以为粟裕要攻打的是威胁最大的邱清泉兵团,所以没有做好充足的准备,在被华野包围时,区寿年兵团大部队尚在平原一带,易攻难守。
区寿年兵团本就是新组建的,战斗意志有限,在华野的强攻下,士气萎靡,投降的部队越来越多。眼看华野就要取得围歼一整个兵团的辉煌战绩,黄百韬却在这个时候横插一杠。
黄百韬的部队能够参加豫东战役,是参战双方都没有预料到的,就连区寿年兵团也不知情。这是因为黄百韬的整编25师奉蒋介石命令,前去增援济南战场,保住济南的门户兖州。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蒋介石临阵改了主意,不仅没把黄百韬调往兖州,还抽调第三快速纵队兵力,与黄百韬的25师组成黄百韬兵团,加入中原战场。

此时国民党军在中原战场上的兵力再次取得优势,胡涟等三个兵团向开封攻来,中原野战军与其鏖战,华野的主力正在围歼区寿年兵团,还要盯防邱清泉兵团。
黄百韬兵团的加入打破了华野的优势,有人建议撤走,但粟裕大将不甘心就这样放弃,他决定全力歼灭区寿年兵团的残部后,转而围歼黄百韬兵团。
黄百韬也没想到,自己是来解围的,结果却成了被围的。但危险的处境激发了黄百韬的凶性,他的整编25师战斗力也绝非区寿年的新部队可比。
双方鏖战八昼夜,黄百韬兵团损失惨重,但黄百韬始终拒绝投降。在最后关头,黄百韬命人烧毁所有机密资料,准备“杀身成仁”,就在这个时候,胡涟和邱清泉在蒋介石的催促下,终于突破了华野的阻击阵地。
此时战局对于华野来说已经不利,敌人相继突破防线,接近包围圈,继续打下去,可能不再是“夹生饭”,而成了“糊米饭”了。粟裕便是再不甘心,也只能下令各部撤出阵地。
其实算下来,豫东战役还是解放军的一次大捷,此战华野歼灭敌人一个兵团,打残一个兵团,歼敌共计9万余人,还攻取了重要城市开封,而华野自身伤亡3万余人。

除了战损比以外,豫东战役还有一个重要的意义,那就是成建制打残了国民党军在中原一带的部队,解放了大片中原地区,此战过后,国民党军在中原失去了战略进攻的能力。
但国民党方面却要“丧事喜办”,声称此战是所谓的“黄泛区大捷”。对于连战连败的国民党军来说,豫东战役最后阶段华野没有成功吃下黄百韬兵团,这已经是一次“大胜”了。
作为最大功臣,黄百韬在军事检讨会上受到蒋介石的赞誉,还被授予青天白日勋章。这是黄百韬人生中最高光的时刻,他跻身国民党核心将领之列,蒋介石以他为核心组建了第七兵团。
四、
然而此时的黄百韬却高兴不起来,尽管他晋升兵团司令,手上握有3个军的兵力,但他正忧心于第七兵团的危险处境。
解放军解放济南后,挥师南下,兵锋直指徐州,淮海战役之势初现端倪。对于黄百韬来说要命的是,他的七兵团正位于最前沿,解放军若要攻徐州,必先吃掉他黄百韬,这也是粟裕必须干掉黄百韬的理由。
经过豫东战役的苦战,黄百韬部虽未覆灭,但精锐折损过半。黄百韬是让粟裕吃到了苦头,但粟裕却是打断了黄百韬的骨头,黄百韬自知不是粟裕的对手,一心想回徐州,和大部队会合,依托徐州城作战。
黄百韬心急如焚,但蒋介石再三犹豫,不想放弃外围纵深,和国防部讨论了许多天,才同意黄百韬部退守徐州。
剧照
蒋介石浪费的这几天对黄百韬来说是致命的,黄百韬当即便对心腹说道:“如今才做决策,恐怕撤退不及了。”
黄百韬的“猪队友”还不止老蒋一个,就在黄百韬准备率七兵团向徐州方向撤退时,徐州“剿总”司令刘峙又拖住了黄百韬的后腿:让他在新安镇等一下第九绥靖区的李延年部,一块撤离。
黄百韬一天都不想等了,他不断给刘峙打电话,质问李延年他们什么时候能来,刘峙支支吾吾没有答复,黄百韬气的把电话往桌子上一摔。但问题是,黄百韬竟然真的就在新安镇等了整整两天。
黄百韬等待,一是他不敢违抗命令,二是他对100军和44军垂涎已久,刘峙下的命令是,两个军到达新安镇以后,归黄百韬指挥,黄百韬对这两个军动了心思,所以才愿意等待。
这两天是致命的,黄百韬不仅浪费了渡河的宝贵机会,他甚至忘记在此期间多搭几座浮桥。
等到李延年部抵达新安镇时,前方的枪炮声已经响起,黄百韬终于确定,这一次华野的攻击对象,就是他黄百韬兵团。
黄百韬喊醒还在睡梦中的李延年,让他马上出发,并向他说道:“请你转告刘总司令,要其他兵团快点集合,否则会误大事。如果我被包围,希望别的兵团来救。”
李延年
似乎是黄百韬自己都不信旁人会来救自己,他情绪低落道:“古人说:胜则举杯相庆,败则出死力相救,我们是办不到的。”
李延年等人走后,黄百韬沉重地向身边人说:“国民党是斗不过共产党的,人家彻底奉行上级指示,而我们阴奉阳违。”
此时,黄百韬已经预感到自己和七兵团覆灭的结局,但他仍决心做困兽之斗。
黄百韬把几个军分开,依次渡河。
由于徐州方面和黄百韬都忘记搭建浮桥,十几万人,大批的辎重,只能从一条狭窄的铁桥上经过,其拥堵混乱程度可想而知。
华野在得知黄百韬兵团要跑后,立即开始急行军,追击部队不顾河水冰冷,跳入齐胸的湍急河流中,只为取捷径追上黄百韬。
负责殿后的国民党部队是100军和44师,但是可笑的是,在黄百韬的25军(整编25师恢复军级建制)渡过运河后,25军的人想把大桥炸断。100军军长气的破口大骂,25军的守桥部队这才作罢。
但是在44师最后负责殿后的3000人抵达大桥准备渡河时,附近的一辆弹药车突然爆炸,风声鹤唳的25军工兵立即把桥炸断,把44师的3000人留在了对面。
反观华野的追击部队,在发现敌人把铁桥炸断后,立即设置浮桥,十位解放军战士见浮桥不稳,主动跳入河中撑住浮桥,让大部队顺利渡河。
五、
黄百韬的七兵团忙的鸡飞狗跳,但好歹是成功渡河了,如果昼夜兼程向徐州方面突进,尚有一线生机。

但要命的是,黄百韬自己又掉链子了。四个军抵达碾庄一带后,黄百韬举行会议商讨下一步行动。
25军军长陈士章主张一刻都不要停留,立即向西行进。但是64军军长刘振湘不同意,因为64军最先渡河,大部队没有受损,还构筑了防御阵地,所以刘振湘认为固守碾庄,好过仓皇逃窜的途中遭遇敌人。
这正是考验黄百韬身为兵团司令能力的关键时刻,但他在这生死存亡之际竟然摇摆起来,纠结半天,以63军还没有会合为由决定在碾庄等一天。
黄百韬不知道的是,六十三军早已被华野歼灭,他在碾庄磨蹭的这一天,最终导致七兵团的覆灭。
在华野各纵队的全力追击下,黄百韬兵团在碾庄一带被合围,附近的李弥兵团见势不妙,拔腿就跑,根本不管黄百韬的苦苦哀求。
不过李弥也算给黄百韬留下点东西,那就是他的部队驻扎在曹八集和碾庄时修筑的完善工事的碉堡,它们成为黄百韬部队负隅顽抗的凭借。
在曹八集,44师死守防线,穿插过来的华野7纵发起猛攻,将曹八集附近村庄的国民党军全歼,但却在进攻曹八集的过程中遇到了阻碍。
敌人依托工事,以重火力集中打击华野突击部队,使得华野7纵伤亡巨大。曹八集是碾庄之敌退往徐州的必经之路,要想彻底围死黄百韬,就必须拿下曹八集。
关键时刻,粟裕想到了一个人,那就是华野13纵的司令员周志坚。周志坚与传奇的“万岁军”军长梁兴初一样,都是铁匠出身,两人作战风格类似,都是一往无前,勇猛无匹。
周志坚(1955年授衔中将,2005年逝世)
周志坚从一位战士做起,在血海里一路拼杀,成为纵队司令,战功赫赫,他以能打苦战、善打硬仗出名,好几次死里逃生,却依旧不改身先士卒的作战风格。
华野的13纵是新成立的部队,周志坚是这个纵队的第一任司令员。13纵本来不是华野的主力纵队,但在周志坚的手中,13纵不仅被他训练成主力,还成了粟裕专门拿来啃硬骨头的主力。
曹八集久攻不下,粟裕立即电令:让周志坚上来打!
周志坚不愧悍将之名,他的13纵作战风格和他如出一辙,13纵114团抵达后,为了尽快断掉敌人后路,不等主力赶到,率先组成突击队向曹八集突破。
经过一夜的战斗,前锋突击队几乎全部牺牲,但敌人的防线被冲得七零八落。待13纵主力一到,发起总攻,曹八集很快攻克,精锐部队44师被全歼。目睹13纵如此猛烈的攻势,师长刘声鹤自知无望,开枪自杀。
周志坚麾下士兵攻城情形
此次战斗,彻底切断了徐州主力和黄百韬兵团的联系,为淮海战役,打出了一个响亮的开头。
可黄百韬确实有些斤两,屡次让粟裕犯难。迫不得已,在后续的战斗中,粟裕又五次亲自打电话征调周志坚,加上头一次,单单是攻打黄百韬,就先后6次征调周志坚,足以证明周志坚确实善于攻坚战。
虽说13纵的任务都是极为艰难和关键的,可周志坚和13纵战士们不仅不埋怨,还个个斗志高昂,争当主力先锋,完成作战任务。
1948年11月12日晚上,周志坚的13纵和其他5个纵队合力向碾庄的黄百韬部发起猛攻。
此时的黄百韬既无外援,也无突围的可能,换做其他将领,恐已生出投诚之心,但黄百韬却不会。

其实黄百韬如今的地位,都是他自己拼杀来的,他的晋升之路走的比那些黄埔嫡系要难得多,但黄百韬心中有严重的自卑心理,他认为自己杂牌军出身,能得到蒋介石如此器重,只能以死报效。
于是,黄百韬把十余万部队集中在碾庄一带,依附于李弥之前构筑的工事,负隅顽抗。黄百韬临死前的发狠给华野带来了不小的伤亡,进攻碾庄,竟然比当初进攻74师坚守的孟良崮还要艰难。就连粟裕大将都小看了黄百韬,先后四次申请延长作战时间。
不过勇悍的黄百韬,却遇到了比他更英勇的周志坚。周志坚率13纵昼夜不停向敌人阵地进攻,双方鏖战十余日。13纵和其余华野各纵伤亡很大,但黄百韬兵团在华野不要命的攻势下,再无力抵抗。
经过12天的血战,黄百韬兵团大部被歼灭。黄百韬率残部想向西南突围,途中遇到我军,中弹负伤。
走到绝路的黄百韬心灰意冷,举枪自戕,就此殒命。
黄百韬的死,实践了“士为知己者死”的原则,作为职业军人,他的一生是合格的,结局是悲壮的。
但是黄百韬为蒋介石卖命,不惜在抗日时残害新四军,碾庄战役时他在明知必败无疑的情况下,宁让碾庄百姓饿死都不放他们出来,还执行蒋介石的“杀俘令”,如此将领,谈何名将?
黄百韬对蒋介石的愚忠,制造了他的悲剧,也让他自绝于人民,自绝于民族,失去成为一代名将的机会。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碾庄一战,粟裕为干掉黄百韬,先后6次派这位猛将,果然将其打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