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瓜地考古论史 发表于 2022-3-22 22:44:57

奚牧凉:周原——在西周龙兴之地发现商遗民遗址

#202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周原遗址是规模最大的先周、西周时期遗址,学界相信是古公亶父迁岐之地和西周都邑之一。上一次‬周原‬遗址‬入选‬十大‬考古‬大概‬还是‬周公庙‬发现‬的‬时候‬。如今‬周原‬再度‬入围‬十大‬考古‬终‬评‬,最大‬的‬看点‬就是‬城墙‬的‬发现‬。有‬了‬墙‬就‬像‬人‬有‬了‬骨架‬,周原‬聚落‬考古‬必然‬更上‬一层楼‬,值得‬期待‬!以下内容则为北大博士介绍了在周原发现殷商遗民遗存的故事,同样也很精彩!
▲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刘绪教授于周原考古现场
这里是周人讨商灭纣前的居住地汉宣帝神爵四年(公元前58年),右扶风美阳县内掘出鼎一口。官吏们都说应以此宝物祭拜列祖列宗。这时,京兆尹张敞——就是以夫妻恩爱、“张敞画眉”而闻名的那位——提出了异议,平素“好古文字”的他,在一番释读后认为:“今此鼎细小,又有款识,不宜荐见于宗庙。”这则记载于《汉书·郊祀志》的故事,被一些后人称作是中国最早的金石释读案例。张敞不仅根据铭文推断出此鼎为周王赠予“尸臣”(主事之臣或人名)之物,还提出“大(太)王建国于岐梁,文武兴于丰镐……则岐梁丰镐之间,周旧居也”的观点。
▲ 周原考古
大(太)王——周文王的祖父古公亶父,迁都于岐山与梁山,奠定了日后周朝的根基;文王、武王又定都于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南的丰、镐两城;而今扶风县以东(美阳)发现的尸臣鼎,证明西安与宝鸡之间的这片沃土,很可能便是从西方一路向东迁徙至此的周人,在讨纣灭商之前,一度栖居的大本营——周原。上世纪70年代,考古学家来到扶风与岐山两县的交界地带,开始着手将周人从商朝晚期至西周灭亡精心经营的政治中心之一周原,重现于世。1976年,他们在岐山县凤雏村境内,发现了一组规模宏大的建筑遗存——甲组基址。三千年前的这座“四合院式”建筑,结构之谨严,超乎世人想象:前后两进,东西对称,入口处有影壁,第一进院落内有面阔六间、进深三间的前堂,第二进院落又被中间的过廊分为东、西两个小院,四周还布设有完备的陶水管道系统。除此以外,基址窖穴内还出土了大约17万片卜骨与卜甲,一举打破了此前“谈甲骨,言必及殷墟”的传统,却也带来了新的争讼:这些甲骨究竟属于谁,周人还是商人?
▲ 凤雏甲组基址复原图
同一年,扶风县庄白村又意外掘出一坑103件青铜器。如今已有“青铜器之乡”美誉的周原,是台北故宫博物院镇馆之宝毛公鼎的家乡。埋葬周原青铜器的窖藏,大多位于居址附近,坑壁没有修整过的痕迹,而其中的青铜器年代,最晚至西周末年,似是表明周原贵族曾在慌乱中将青铜器藏于地下,一度盼望来日再次取出。庄白窖藏青铜器上的铭文显示,它们的主人——微氏家族,可以上溯至商纣王的哥哥微子启,商朝灭亡后,家族改为仕周,在新的王朝世袭史官,延续了显赫的身世。以上两例,是周原遗址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最令人惊叹的重大发现,直至五年前。
▲ 青铜牛尊
出土于一座编号为M11的西周早中期墓葬,此墓共清理出铜器21件,根据铭文,墓主人昔鸡很可能是来自商王朝的士级贵族,却与周王朝的高级贵族交往甚密。周原考古队在凤雏三号基址以南,还发掘整理了一处“居址-墓地”。
这里也住着归顺周朝的商人望族2014年,一群来自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的师生,与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考古学家,在周原汇合。这一次,他们在领队王占奎、雷兴山的带领下,再度邂逅了周原的惊喜,并一举摘得2015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殊荣。在凤雏甲组基址以南约40米处,他们发掘出一座总面积达2810平方米的巨型建筑——三号基址,一举创造了迄今发现西周单体建筑规模之最。虽然建筑原先的地上部分已荡然无存,但还是可以看出,三号基址主体部分呈“回”字形,中间为一长方形庭院。更关键的是,在庭院中部偏西处,揭露出一个“奇异”的现象:一片约4.8米×4米的砾石铺地遗迹,紧贴此遗迹北沿正中,树立着一块残高1.89米(地面部分0.41、地下部分1.48米)的青灰色砂岩质长方形立石。
▲ 凤雏三号基址俯瞰图
其建造时间应在西周早期。能看到一处长方形铺石遗迹,由较大的砾石块铺砌而成,而长方体立石正处在铺石北侧正中的位置,通高1.89米,地面以上仅存0.41米,地面以下部分高1.48米,周围还分布着立石被破坏后而散落下来的大量碎块。
这一切作何意味?考古学家不由得联想起中国历史悠久的土地祭祀现象。“社”——土地之神,与“稷”——五谷之神,对农耕文明来说,地位至关重要,所以明清两朝特别于今天安门西侧建立了“社稷坛”,其主体建筑为一铺有五色土的高台,其中心设一石柱,石柱即是祭祀对象的化身——“社主”。正如《水经注·谷水》引《礼记》所言:“天子建国,左庙右社,以石为主。”因之,曹大志等考古学家指出:莫非凤雏三号基址庭院内发现的立石即为“主”,铺石即为“坛”,附近发现的玉器、大蚌壳等高等级遗物是祭祀用品,而整座建筑即为当年人们祭祀土地之神而使用的场所——“社”?
▲ 立石、铺石遗迹正摄影像图(左北右南)
在此基础上,孙庆伟教授进一步提出推想:这座祭祀建筑非为周人、而为商人而建,应是“亳社”。“亳”是商朝第一座都城。商人败给周人后,被新王朝安置在指定区域,他们的祭祀传统虽得以保存,但社上建有屋顶,不得通天阳,四周的社宫只剩北面开有门窗可供出入(“示绝阳而通阴”),周人对商遗民的警戒、压服之意,不言而喻。观察凤雏三号乃至甲组基址,它们都有别于商周建筑常见的东北向,而偏西北,似是有意作“通阴”状。由此,如果我们大胆猜测,凤雏基址其实属于一批居住在周原内的商朝遗民,继而便会惊觉,近半个世纪以来的周原重大发现,都可以以此作为理解其性质的突破口:为何发现青铜器窖藏的庄白村,距凤雏三号基址只有短短2公里?为何凤雏三号基址以南,会发现16座带有腰坑、殉狗等商人特征的西周时期墓葬?如此说来,今凤雏村一带恢弘的屋舍、神圣的立石、精美的铜器乃至成批的甲骨,竟可能都属于归顺周朝后,被迁徙至周原的昔日商人望族——微氏所有。
▲ 马坑 位于三号基址以南约40米处,四匹马自西向东并排放置,马头均朝南。
2014-2015年,考古学家在凤雏三号基址南约40米,还发现了一辆堪称“西周第一豪车”的马车。出于保护的考虑,马车仅部分出土,便被整体搬移至室内发掘,由此可知此车非同一般:其木质轮圈完全由青铜包裹,圆筒形车軎、虎头状车辖(车軎、车辖为车轴两端的固定件)等中间还镶有绿松石。事实上,这种青铜包裹轮圈的马车,早在西周之前一千年左右,就已在西亚和中亚地区存在。而考古学家此前曾推断,殷墟时期才开始在中原大量出现的家马、马车,很可能是随着印欧人的东迁而来。莫非这一切再次证明,今凤雏村一带确为周原中的“殷遗民特区”,商人还将他们曾经习得的“顶级境外科技”——“豪车”封存在了周原亳社外的车马坑中?
▲ 镶嵌绿松石的铜辖軎
那么,面对山河易主,这群曾经王朝的显贵,又是如何在新王朝的龙兴之地,学会了谦卑与重振?更多的秘密还深埋在周原丰饶的土地之下,等待考古工作者发掘更新的篇章。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奚牧凉:周原——在西周龙兴之地发现商遗民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