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安徽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9657|回复: 0

厉以宁的“经世致用”和“诗词人生”

[复制链接]

1

主题

0

回帖

3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3
发表于 2022-3-23 10:28: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网站内容均来自网络,本站只提供信息平台,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厉以宁教授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供图
采访对象:厉以宁
著名经济学家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名誉院长
2018年“改革先锋”称号获得者
“股份制是解决就业问题的重要途径”“中国需要大量的民营企业”“道德是仅次于市场调节和政府调节的第三种力量”……40余年来,厉以宁的声音总是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节拍传入人们耳中。
作为我国最早提出股份制改革理论的学者之一,厉以宁持续为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疾呼,曾被称为“厉股份”;作为活跃在教学一线的大学教授,厉以宁从教几十年,桃李满天下;作为一位具有诗人气质的经济学家,厉以宁的诗风清新自然,“不求浮华,但求警句”。在2018年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党中央、国务院授予厉以宁“改革先锋”称号,称他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积极倡导者”。在获得这项褒奖后,厉以宁表示,“作为读书人,总有些正心、齐家、改善人民生活的想法,这是我坚持至今的动力。”


“笑游桃李林”
——厉以宁的求学治学之路
20世纪30年代,厉以宁出生在中国的历史名城——南京。“以”是厉家的排行,“宁”是为了纪念出生之地。1943年,正值艰苦的抗日战争时期,厉以宁全家为躲避战火,避难于湘西沅陵。三年后,厉以宁重返南京,在金陵大学附中就读高中。南京的繁华与内地农村的贫困形成鲜明对比,让少年厉以宁默默许下了“救国图强”的信念。
1951年,厉以宁如愿考入北京大学经济系,从此拉开了他终生致力的经济理论学术生涯的序幕。
大学时期的厉以宁,不仅是勤奋好学的高材生,也是独立思考的探索者。毕业前夕,他写下《鹧鸪天》一首鞭策自己:“溪水清清下石沟,千弯百折不回头。兼容并蓄终宽阔,若谷虚情鱼自由。心寂寂,念休休,沉沙无意却成洲。一生治学当如此,只计耕耘莫问收。”这首写于70年前的自勉之词,也成为他一生遵循的治学之道。
1955年,厉以宁以优异的成绩毕业留校,在经济系资料室工作。当时的资料室除了向老师提供借阅书刊,还要搜集、整理、编译国内外的新资料。这份工作使厉以宁有机会接触大量西方经济学著作和几十种国外经济学期刊。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他翻译了200多万字的经济史著作,还为北大经济系内部刊物《国外经济学动态》提供了数十万字稿件。
1977年,厉以宁结束20余年资料室青灯黄卷式的生活,正式登上讲台。他的课内容丰富,形式不拘一格,大受学生欢迎。几年间,他从资本论、经济史、经济思想史讲到统计学、会计学,前后讲过的课多达20余门。
作为著名的经济学家,厉以宁讲课从不念讲义,只在几张卡片上列出提纲,或坐或走,将艰深的内容娓娓道来。有学生说,听厉老师讲课,如同和一位长者冬日拥炉谈心。他的课经济学系学生要听,其他专业的学生也常常来“蹭”,有时连走廊上也挤满了人,以至有学生提前领号,凭号入场。这种讲课生涯一直持续到2016年。
在燕园度过的半个多世纪中,厉以宁收获了“桃李满天下”。他培养的数百名学生如今身在世界各地,有的担任政府重要领导职务,有的是跨国公司总裁,有的在教育领域辛勤耕耘。而他在经济学研究中所表现出的好学风、好作风,也影响了一大批经济工作者,为推动一系列改革举措的出台传递了正能量。
“纸上应留墨迹,书山总有知音。处世长存宽厚意,行事惟求无愧心,笑游桃李林。”2000年,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为厉以宁的七十大寿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诗歌朗诵会,厉以宁登台即兴朗诵了自己的这首新作《破阵子·七十感怀》,那份为人师表的自豪与自信跃然纸上。
厉以宁教授在家中伏案写作。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供图


“一番求索志难移”
——厉以宁的经邦济世之道
在中国当代史上,有很多学者,他们不但以严谨的学术著作、深刻的学术思想,在各自的专业领域内成为翘楚,还以独到精辟的见解为政府决策服务。厉以宁正是这样一位学者。
2013年12月,在第十四届中国经济年度人物评选中,厉以宁获得“终身成就奖”。评委会认为,从“厉股份”到“厉土地”,再到中国经济发展的“非均衡理论”,厉以宁对中国经济的改革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厉以宁是中国最早提出国有企业要进行股份制改革的学者之一。
20世纪80年代初,大批上山下乡的知青返城,急需寻找工作岗位,就业成为经济、社会的突出问题。1980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万里同志主持召开全国劳动就业会议。厉以宁在这次会议上提出,可以用民间集资的方法,组建股份制企业,不用国家投入一分钱,就能为解决就业问题开辟新路。
这一建议在当时引发了理论界、学术界的不解和批判。厉以宁感受到了无形的压力,他曾多次以诗明志,表达求新求变、坚持改革不动摇的情怀:“落叶满坡古道迷,山风萧瑟暗云低,马儿探路未停蹄。几度险情终不悔,一番求索志难移,此身甘愿作人梯。”
20世纪90年代,股份制在全国全面推开。为此,2009年,在厉以宁虚岁八十大寿这天,他荣获了中国经济理论创新奖。该奖组委会认为,厉以宁的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理论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改革和发展最具代表性的经济理论之一。
在提倡股份制改革的同时,厉以宁大力支持非公经济,认为要发挥非公经济特别是民营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
2005年春,中国第一份把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作为与国有经济具有平等市场主体地位的文件《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即“非公经济36条”)出台了,中国民营经济迎来了发展的春天。厉以宁是这份文件最早的几位倡议者之一。
当年,厉以宁受托带领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调查组到辽宁、江苏、浙江、广东等地调研,结果发现民营经济在准入领域、融资、税收、土地使用、对外贸易等方面遭遇到重重阻力。在厉以宁主持下,调查组于2003年第四季度形成了一份详细的报告,呈交给全国政协,同时给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温家宝同志写了一封信,并附上了这份报告。根据温总理2004年初的批示,国务院研究室和发改委牵头起草了“非公经济36条”。此后,全国掀起了一股以“鼓励支持引导”民营经济发展为重点的新一轮改革浪潮。
此外,厉以宁一直关注“三农”问题,也是《农村土地承包法》的起草者之一。他力主改革城乡二元结构体制,让农民能够成为市场的主体。2004年和2005年,已是古稀之年的他,实地考察了16个省的农村,总结推广农村地区的改革经验,并亲自发起成立北京大学贫困地区发展研究院。
厉以宁的思维总是富有创新性和前瞻性。2021年8月17日,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中,“三次分配”成为社会关注的“重磅热词”。而厉以宁就是国内提出“三次分配”理论的第一人。
“不联系中国实际,经济学是没有出路的。”在厉以宁看来,源于实践的理论才是常新的。正如他在《相见欢》中所写:“边城集镇荒丘,大山沟,多半见闻来自广交游。下乡怨,下海恋,下岗忧,了解民情不在小洋楼。”
这间小屋是厉以宁的卧室兼书房,他的著作手稿塞满顶柜。新华社1998年6月5日发 王呈选/摄


“不求浮华求警句”
——厉以宁的家国天下之情
在人们的印象中,厉以宁始终是一位治学严谨、见解独到的经济学家,因而许多人对他的诗词作品并不了解。厉以宁本人也从未以“诗人”自居,诗词只是他的“余事”而已。
厉以宁的诗词功底得益于他的中小学国文老师,诗词格律是老师教的,而诗韵词韵是他自己下功夫熟记的。他曾对学生说,自己经历过坎坷,但是意志从未消沉,这应该归功于诗词的涵养。
“不求浮华,但求警句”,“诗是深思词是情,心泉涌出自然清”,这是厉以宁诗词创作的追求。自1947年在故乡仪征写下第一首诗起,厉以宁多年来吟诗填词1400余首。他的诗词中,既有山河江海、家国情怀,也有岁月跌宕、人生忧欢。
1978年,改革开放的大门即将开启,厉以宁写下“山景总须横侧看,晚晴也是艳阳天”的诗句,描绘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的形势。这年,他已48岁,刚刚从资料室走向讲台,学术生涯的“艳阳天”初露曙光。
2008年,正值厉以宁与夫人何玉春的金婚纪念。回想半个世纪共同经历的风风雨雨,他感慨万千,填七绝一首:“携手同行五十秋,双双白了少年头,凄风苦雨从容过,无悔今生不自愁。”
而在为北大经济管理系干部班毕业而作的《南歌子》中,厉以宁写道:“手掌官衙印,须知百姓情,犹如晒谷盼秋晴,最怕连绵细雨下难停。慎独人人敬,兼听心内明,秉公执法似天平,切莫一头偏重一头轻”,表达了他对这些基层干部的殷切期盼。
<hr>来源:《中国新闻发布》杂志(实务版)第003期 地球村·面孔栏目
声明:本刊出版版权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本刊文字及图片。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免责声明
1. 本论坛所提供的信息均来自网络,本网站只提供平台服务,所有账号发表的言论与本网站无关。
2. 其他单位或个人在使用、转载或引用本文时,必须事先获得该帖子作者和本人的同意。
3. 本帖部分内容转载自其他媒体,但并不代表本人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如有侵权,请立即联系,本网站将及时删除相关内容。
懒得打字嘛,点击右侧快捷回复 【右侧内容,后台自定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