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安徽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4955|回复: 0

护学术志趣 育文科优才(两会后探落实·基础学科人才培养④)

[复制链接]

4

主题

0

回帖

12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12
发表于 2022-3-25 09:47: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网站内容均来自网络,本站只提供信息平台,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核心阅读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要有与之匹配的哲学社会科学,要有一大批有影响力的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基于此,教育部遴选建设文科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各高校也通过探索本硕博一贯制培养,创新跨学科教学方式,实行多元化考核评价,让更多人文社科的人才得以“养成”。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要有与之匹配的哲学社会科学,要有一大批有影响力的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为加快文科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教育部等部门在2018年启动实施的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中首次增加了哲学、经济学、中国语言文学、历史学等文科专业类,2019—2021年分3批遴选建设了70个文科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如何加快培养基础文科拔尖学生,让更多人文社科的人才得以涵养、养成?
培养哲学社会科学的“领跑者”
谈及基础文科的重要性,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涂清云认为:“作为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哲学社会科学中的基础性学科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软实力的体现,承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国价值与中国方案的传播等使命。”
基于此,教育部相关负责人介绍:“新时代,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高等教育需要培养一批未来哲学社会科学家,为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促进文化大繁荣,为促进人类文明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应有贡献。文科基础学科拔尖计划正是定位于培养哲学社会科学的‘领跑者’。”
实践中,多所高校基础文科人才培养的目标以传承人类文明、厚德博学、构建哲学社会科学的中国学派等为主要方向。
“现代社会的文明谱系,由思想进步和科技进步两个原动力共同驱动。”在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胡百精看来:“高精尖的应用型人才,在具备对前沿知识的极高敏锐度和卓越专业技能的同时,需要有对于人与世界、历史与未来的理解力与判断力,进而实现科技与文明的平衡共进。”
文科人才培养与理工科相比,具有慢变量、长周期的特点,哲学社会科学拔尖人才要经过更长时间的学习研究和积累沉淀才会出“大家”。为此,不少高校探索本硕博一贯制培养,给予有潜质的学生更多深度学习、静心研究的机会。
山东大学“尼山学堂”面向文、理、工、医全体在校学生招生,采用“1+3+3”本硕贯通培养模式,本科阶段不分专业,学生可在哲学、文学、历史学3个专业中任选一个毕业,硕士则根据主修方向,颁发相应硕士学位。北京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基地构建拔尖学生的“书院—学院”双体系培育机制,以专区化、导师制、研究型、前沿性、国际化、实践性为特色,完善拔尖学生的遴选—考核—跟踪—支持—退出机制。
“文化传统的传承和创新,对现实社会的理解,对人类社会发展方向的把握,都离不开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基础学科的发展。让这些学科吸引最优秀的人才,产出创新性的成果,是大学特别是一流大学人才培养中非常重要的方面。”清华大学副校长彭刚认为。
鼓励宽口径和厚基础的学习方式
“第一节课,哲学社会学院、历史文化学院和文学院的3名教师同时出现在教室,介绍了这学期我们要研读的《论语》和《孟子》,让我领略到了哲学、历史和文学学科对问题的认知和思考方式。”为培养基础文科拔尖人才,兰州大学成立萃英学院,不同专业学生可通过选拔进入该学院。学院2019级人文萃英班学生温鑫上完第一节课后,对跨学科的教学方法印象深刻。
博古通今、中西汇通,具备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知识体系是文科基础学科拔尖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前提。因此,实施文科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要鼓励“宽口径”“厚基础”,充分挖掘各专业基础科学、基础理论的源泉和源头作用。
为此,华东师范大学在文史哲学科专业领域内,通过虚拟教研室搭建跨学科课程群。面向全校学生搭建“金字塔形”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其中“人类思维与学科史论”课程群位于“塔尖”,旨在让学生跨越学科界限,引导交叉融合;山东大学构建“考古+”跨学科交叉融合的拔尖人才培养模式,建设集通识课、学科基础平台课、专业课、实践教学于一体的多样化课程体系。
发掘与呵护学生的学术志趣同样至关重要,在彭刚看来,在文科基础拔尖学生培养中,首先要发掘、培养和坚定学生的学术志趣,让学生对自己的学术发展有自我期许,志存高远。包括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在内的多所高校致力于通过教学内容及方法上的创新,满足拔尖学生的学习“胃口”。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则致力于打通“拔尖计划”选拔前后的培养路径,将拔尖人才培养贯穿于优质本科教育的全过程中,引导有志于学术探索的学生,在完成专业基础学习之后,于拔尖训练阶段获得更大的自由选课空间,以开展个性化、研究性的学习与训练。
需要长周期的养成与科学的评价
时代的发展,对于基础文科拔尖学生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打破专业壁垒、促进学科交叉。胡百精认为:“交叉培养是以问题为牵引的,由问题出发,来构建知识地图,进而调整人才培养方案。”
为此,北京大学实施“未名学者计划”,推动基础学科与跨学科人才培养领跑式发展;清华大学“清华学堂培养计划”于2021年增设哲学班,瞄准人类知识版图大变动的时代背景,采取“哲学+X”的培养模式,打造多个前沿学科之间多元互通的培养平台;中国人民大学结合时代创新需要,以“哲学+”和“跨学科”为抓手,突破学科分隔,革新传统教学,依托政治学、经济学与哲学专业,培育贯通3学科的复合型创新人才……
交叉和融合,势必要突破此前教学管理的传统机制,各院系协调合作非常关键,涉及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体系建设、教师配备、教学资源建设和使用、经费保障、教学管理等。“对于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有坚实的理论功底、广博的知识背景,当教师的学术素养和人格魅力和谐交织于课堂,学生求知的渴望才会被激发。”吉林大学教授孙正聿说。
采访中,多位高校负责人提到:人文社科人才的培养是需要“养”的,需要长周期,需要有大体量的资料、多次数的社会实践,更需要有高水平的师资、长周期的培养、科学的评价。
评价直接决定科学研究的方向,科学的评价体系,有助于推动原始创新。在一些学者看来,近些年来,高校常偏重于科学研究的实用性、时效性。在这样的发展思路下,一些基础性的理论研究往往显得有些“吃亏”,出现了动力不足的问题。
为改变这一境况,南开大学设立“南开大学文科发展基金”,每年将筹集1000万元经费,为人文社科发展“夯基搭台”。校内即可申请、不论职称资历、项目类型多样、结项评价不再“唯论文”导向、项目人员费占比60%……一系列措施用于资助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基础性、前瞻性、前沿性、原创性基础理论研究以及与国家重大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需求密切相关的应用对策研究。
项目结项实行多元化考核,“人文社会科学有其自身的特点,而且各学科也存在较大差异,难以用统一的评价标准进行考核。这一分类评价的做法体现了对人文社会科学发展规律的重视。”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八届学科评议组成员、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赵学功评价。
“人文社会科学如果太多地注重时效,就会导致过分注重对资料的整理、对热点的跟随。人文社科学者所需要的,不仅仅是对史料的整理汇编,更要努力构建创新中国话语体系。一些人文学科的基础研究,可能没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可能没有所谓的时效,但恰恰是科研工作者所要担当的。”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周志强谈道。(记者 赵婀娜)
《人民日报》(2022年03月25日第11版)
责编:叶壮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免责声明
1. 本论坛所提供的信息均来自网络,本网站只提供平台服务,所有账号发表的言论与本网站无关。
2. 其他单位或个人在使用、转载或引用本文时,必须事先获得该帖子作者和本人的同意。
3. 本帖部分内容转载自其他媒体,但并不代表本人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如有侵权,请立即联系,本网站将及时删除相关内容。
懒得打字嘛,点击右侧快捷回复 【右侧内容,后台自定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