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安徽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6|回复: 0

中国龙的图腾崇拜以及龙的形象是怎么来的?

[复制链接]

1

主题

0

回帖

12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12
发表于 2024-6-3 22:38: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网站内容均来自网络,本站只提供信息平台,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远古时期中国南方生活着百越民族。据《汉书·地理志》记载,百越的分布“自交趾至会稽七八千里,百越杂处,各有种姓”。也就是从今江苏南部沿着东南沿海的上海、江苏南部、浙江、福建、广东、海南、广西及越南北部这一长达七八千里的半月圈内,是古越族人最集中的分布地区;古越人局部零散分布还包括湖南、江西及安徽南部等地。因为南方潮湿多雨、植物茂盛,所以南方比较多蛇,百越历代有蛇的崇拜情结,不少部落或方国以蛇为图腾。春秋时,吴越之地的人们普遍“断发纹身”,据《汉书》记载:“越人常在水中,故断其发、文其身,以象龙子,故不见伤害也。”又有《淮南子》记载:“越人以箴刺皮为龙文,所以为尊荣也。”蛇是龙的化身,这其实就是古越人对龙(蛇)图腾的崇拜。在古籍中,伏羲、女娲的形象也和蛇有关,《文选》说:“伏羲鳞身,女娲蛇躯。”中国出土发现的历代伏羲女娲像,一般都为人首蛇身男女二人。古人之所以把伏羲和女娲的图像画成人首蛇身我想那是因为伏羲和女娲也“断发纹身”,伏羲和女娲像其他古越人一样把蛇纹在身上,所以后人才误解认为伏羲和女娲是人首蛇身。证明伏羲和女娲确实是吴越一带古越人。史书记载:“周太王的儿子太伯、仲雍二人奔荆蛮,文身断发,成为春秋时期吴国的祖先。”史书也记载:“越王勾践的祖先是禹的苗裔,夏后帝少康之庶子。封于会稽(吴越一带),以奉守禹之祀。文身断发,披草莱而建城邑”。 史书《补史记·三皇本纪》也记载:“伏羲的母亲华胥也是“蛇身人首,有圣德”。
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龙的形象是来自鳄鱼,龙有四个脚,鳄鱼也有四个脚,龙有龙鳞,鳄鱼也有鳞片,龙的嘴很大,鳄鱼的嘴也很大。其实仔细研究你会发现鳄鱼腹部与脚部的鳞片与龙鳞是相同的。中国扬子鳄曾经分布在长江、淮河以及黄河中游地区,历史书记载最多鳄鱼出现的地方主要是长江下游的扬子鳄以及中国华南沿海地区(如潮汕一带)的湾鳄。所以中国人的祖先燧人氏、华胥氏与其后代伏羲女娲出自长江中下游是确信无疑。扬子鳄古代被文字称作“鼍”,民间俗称“土龙”或“猪婆龙”。听说“鼍”字在商朝甲骨文中已明确出现。汉字中的古文字“龙”字是个象形字,既像鳄又像蛇。而“鼍”字上部是个“兽”字,下部是个“电”字。
还有学者认为:“龙的形象还是来自天空的闪电。”下雨打雷天的时候我们看天上的雷电确实很像一条龙一样闪动、飞舞,尤其是黑夜。所以古人把雷电也当成龙,或者说把雷电当成龙在天空飞舞、闪现。当然把雷电当成龙还有一个原因:伏羲的祖先燧人氏生活在雷沼一带,雷沼多雷电、河流、沼泽,所以传说燧人氏是雷神之子,也传说燧人氏属龙,中国古书《山海经》以及《淮南子》都记载:“雷泽有神,龙身人头!”说的就是燧人氏。燧人氏之所以“龙身人头”我想也是因为燧人氏是古越族人,也是“断发纹身”,而且燧人氏身体肌肤纹的是鳄鱼或者大蛇的图腾,所以传说他是龙身人头。所以《山海经·海内东经》中就将雷神描述为:“ 雷泽中有雷神,龙身人头,鼓其腹,生活在吴地的西边。”古书《帝王世纪》记载:“燧人之世,有巨人迹出于雷泽”。
也有学者认为:“龙的形象还是来自天上的彩虹。”古人称彩虹为“龙吸水”,雨后你看天空的彩虹确实很像一条五彩之龙在吸水一般。虹的甲骨文古字形像拱桥形的双头蛇(或双头龙),中国古人还称“虫”为“龙”,“虹”字由“虫”与“工”组成,彩虹的意思就是五彩的龙在吸水工作。所以“虹”也通“龙”。古书《管子、水地》篇:“龙生于水,被五色而游,故神。欲小则化如蚕蠋(虫),欲大则藏于天下”。《竹书纪年前编》记载说:”太昊庖羲氏,太昊之母履巨人之迹,意有所动,虹且绕立,因而始娠,生帝(伏羲)于成纪,以木德王,为风姓”。
伏羲被称之为青帝、青龙,我想那是因为伏羲用丹青纹了全身,所以其身躯像一条青龙一样,后人称之为“青帝”。《吕氏春秋.孟春纪》记载:“孟春之月,日在营室,昏参中,旦尾中。其日甲乙,其帝太皞(伏羲),其神句芒,其虫鳞(龙),其音角。”所以“青帝”为春之神及百花之神。中国古代绘画常用朱红色、青色的颜料,所以称之为“丹青”。 《史记·赵世家》正义记载:越人文身之法“刻其肌,以青丹涅(涂洗)之。”
“端午节”起源于中国上古时期伏羲太极八卦及其所衍生的历法、方位、节气等文化。端午节是农历推算出的传统节日,因为这种历法相传创始于夏代,完善于汉代,所以都把此历称为汉历。端午节的缘起与夏季的节令、气候有关,且与夏至时间相邻,故也称为夏节。夏历中的端午节,不仅产生于夏代历法中的夏天、夏季、夏阳、夏至时节,也与伏羲太极八卦、阴阳五行的日月运行、节气变化、地理方位等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关系。
由人文始祖伏羲肇始的、古人传承的太极八卦文化可知,太极阳盛之位,四象朱雀、四色火赤、四季太阳、中夏之位,八卦离卦正南之位,地支午、节气夏至之位,也称正阳、端午、端五、端阳等。古人以这一方位、时间、节气,作为祭祀大自然和人文始祖恩赐的节庆,又称端午节、端五节、端阳节、浴兰节等。
华夏民族是伏羲青龙氏的后裔子孙,即龙的传人。在太极八卦文化中,南方、太阳、端午为伏羲所在的天、乾、一之位。所以,伏羲又称作天皇、太一、龙图。因此,迁徙到四方的华夏民族,自上古时期以来就有在夏至、端午时节以龙舟祭祀伏羲的民俗传承,又以太极八卦文化中的南方地区最为流行。上古时期,随着三皇五帝氏族不断繁衍发展,居住在东南部方位的淮河、汉水、长江以南地区的华夏先民逐渐向华夏的东南西北四方迁徙。春秋时期之前,便已形成了农历五月初五以龙舟竞渡形式,祭祀人文始祖伏羲的文化习俗。龙舟竞渡文化的本质,是上古时期发生了毁灭性的大洪水,华夏始祖伏羲、女娲以葫芦作舟船,浮渡洪水,逃生到昆仑山成婚,使人类生存繁衍下来,开始了肇始太极八卦,也就是华夏民族人文历史的创世历程。因此,周文王所著《易经·系辞下》记载:“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龙舟比赛不久是汉族从古到今的纪念活动,中国少数民族地区也盛行龙舟比赛,甚至一些少数民族的铜鼓上都刻有龙舟比赛的图案,而广西宁明花山岩画上也有龙舟竞渡的图案。
至于端午节祭祀春秋时期苏州的伍子胥、战国时期汨罗的屈原、或是东汉时期上虞的曹娥等,都不过是借上古时期华夏先民祭祀燧人氏以及伏羲的端午文化和龙舟竞渡民风传承,祭祀不同地区的人文英烈而已。早在春秋时期,中原地区就有过端午的习俗,当时过端午节的主要目的是祛病防瘴。再往后,端午节才和爱国大诗人屈原联系在了一起,多了一层纪念屈原的意味。端午节作为节日,形成于汉代。端午节的起源是中国人对龙的祖先的纪念节日(祭祀龙图腾的活动),当然有些地方的龙舟竞渡还有纪念中国远古时期的治水英雄大禹的意思。
也许还有人问:“图画中龙的形象有两条龙须是怎么来的。”我认为答案是显而易见的,龙的两条龙须很像鱼的两条鱼须,古人认为龙是生活在水中,是鳞虫(龙、蛇、鱼)之长,所以也应该有两条鱼须。而且中国的祖先燧人氏与伏羲也是捕鱼为生,所以龙的形象有龙须不足为奇。当然也有可能是燧人氏或者伏羲纹身的时候把打鱼的鱼须也纹到脸上去了,所以古人才以为龙有龙须。
图画中的龙长有两个角,龙角与鹿角类似,证明中国的祖先燧人氏以及伏羲戴过鹿角,所以后人才把龙象想成有两个角。也许还有人说:“长江下游远古时期有鹿吗?”我认为答案是必然的,远古时期中国南方森林密布,有鹿是很正常的,远古的民众打鹿为食也是很正常的。中国先秦时期就有一首诗《小雅·鹿鸣》很著名:“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将。人之好我,示我周行。呦呦鹿鸣,食野之蒿。我有嘉宾,德音孔昭。视民不恌,君子是则是效。我有旨酒,嘉宾式燕以敖。呦呦鹿鸣,食野之芩。我有嘉宾,鼓瑟鼓琴。鼓瑟鼓琴,和乐且湛。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据科学家考证,早在3千多年前,中国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就有麋鹿。
图画中的龙长有两个角,龙角与鹿角类似,证明中国的祖先燧人氏以及伏羲戴过鹿角,所以后人才把龙象想成有两个角。也许还有人说:“长江下游远古时期有鹿吗?”我认为答案是必然的,远古时期中国南方森林密布,有鹿是很正常的,远古的民众打鹿为食也是很正常的。中国先秦时期就有一首诗《小雅·鹿鸣》很著名:“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将。人之好我,示我周行。呦呦鹿鸣,食野之蒿。我有嘉宾,德音孔昭。视民不恌,君子是则是效。我有旨酒,嘉宾式燕以敖。呦呦鹿鸣,食野之芩。我有嘉宾,鼓瑟鼓琴。鼓瑟鼓琴,和乐且湛。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据科学家考证,早在3千多年前,中国长江中下游、黄河地区就有麋鹿。
下面是中国出土的古越人纹身像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免责声明
1. 本论坛所提供的信息均来自网络,本网站只提供平台服务,所有账号发表的言论与本网站无关。
2. 其他单位或个人在使用、转载或引用本文时,必须事先获得该帖子作者和本人的同意。
3. 本帖部分内容转载自其他媒体,但并不代表本人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如有侵权,请立即联系,本网站将及时删除相关内容。
懒得打字嘛,点击右侧快捷回复 【右侧内容,后台自定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