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安徽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8703|回复: 0

100万博士毕业生涌入职场,为“20万年薪” 抢破了头?

[复制链接]

1

主题

0

回帖

3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3
发表于 2022-3-25 14:47: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网站内容均来自网络,本站只提供信息平台,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博士生人数上的爆发式增长,让部分就业“赛道”变得拥挤,也让这个群体往日存在的光鲜和学历优势逐渐式微;更有甚者,“逃避社会现实”、“眼高手低”、“毕业不好就业”是新的时代和社会语境赋予给他们新的标签。
文 | 暖暖
来源 | 留学全知道(ID:EduKnow)
· · ·
聪明、博学、前途璀璨......这是大众长久以来对博士生,尤其是名校博士生们的印象和评价。
但眼前正在发生的现实,让正处于象牙塔内的博士生们感到焦虑、迷惘与撕裂。
博士生人数上的爆发式增长,让部分就业“赛道”变得拥挤,也让这个群体往日存在的光鲜和学历优势逐渐式微;更有甚者,“逃避社会现实”、“眼高手低”、“毕业不好就业”是新的时代和社会语境赋予给他们新的标签。
科研、毕业、前途、就业......对于那些已经身处“围城”之内的博士学生而言,他们所要承受的压力远不止外界能看到的。
/ 1 /
“一定不要什么期待”,这是刘易杰总结出来的思考。
刘易杰,98年出生,是一名博一学生。从中学起,他成绩拔尖,一路从重点高中考入国内某重点985大学。
高中时,因为读到了《上帝掷骰子吗》一书,他对核物理、核工程燃起兴趣。从本科一路读到博士,对于刘易杰而言,是一个被科研热情推动的过程。
和很多人一样,最开始,刘易杰也为自己的未来感到担忧和焦虑,但在一路“摸索”的过程中,刘易杰学会了与自我和解。
对于博士毕业生,未来最理想的工作之一是留校任教,但刘易杰已经把这个选项从列表中淘汰了,“因为太难了,除了博导认可,你还得在国际核心期刊发表至少七八篇论文。”
不仅于此,就算最后成功“卷进”这个赛道,结局是依旧要继续“卷”。
刘易杰看到过一位优秀的前辈,作为留校的青年教师,上面有来自于大老板的压力,下面要带博士,每天生活处于一种高压状态,“6点起床,晚上到12点才能忙完上床,前期工资还不高,特别苦。”
另外一位在读博士生肖然告诉我,他所看到的学术圈的卷,“有过之而不及”。
肖然正在上海某985大学就读计算机专业,他形容自己研究的方向为,“在风口上的猪都能飞起来”。同样,肖然也没考虑过留校,因为背景资历就不符合要求,即使肖然本硕博都为国内双一流。
“没有海外背景想留校很难,拥有海外博士学位或有海外科研经历是当下国内很多高校招聘的默认门槛”肖然说,“可能他们觉得有海外背景听起来比较fancy一点。"
在过去,一旦进入高校当老师,就相当于拥有了“铁饭碗”。但是近两年,我国越来越多省市及高校实施聘用制度,这就意味着当合同到期,如果表现得不够优秀,老师随时都可能失去工作。
项目、科研、论文、教学,哪一个环节都不能掉以轻心,“但是你想,一个老师一天的时间就那么多,当他专注科研时,在教学上肯定就没有那么多时间和精力了”肖然感叹道。
在读博的日子里,肖然听到过最多的一句话是,“你将来前途无量”。肖然承认自己比很多人幸运,当初高考填报志愿的时候,就在懵懂中选择了计算机。关于这个行业“年薪百万”、“财富自由”的故事肖然听到了太多。
“但对我而言,这种期待和寄予厚望其实是一种很大的压力”,肖然说,“比如,我的很多同学并不是一下子就确定了自己的出路,是将来进大厂沦为“社畜”996,还是考公务员,哪条路又真的容易走?”
肖然正在找实习,网络上关于大厂程序员996的新闻让他对大厂多了一丝犹疑与不确定。

事实上,博士生们所经历的焦虑与阵痛深浅,往往与所选专业的冷或热息息相关。
肖然提醒我去访问一些“生化环材”专业的博士生,或许会有更深入的启发,“据我所知,他们所研究课题非常艰难,难度毫不亚于一些难度最大的专业,但他们是吃了那么多学术上的苦,好不容易熬到博士毕业,但毕业后未必能找到好工作,在北上广拿到20万年薪已经很不错了。”
刘易杰有着类似的观察,更扎心的现象是,很多企业都要看工龄,工龄越高,往往工资越高,但是刚毕业的博士生进入企业后,会发现自己的工资跟硕士生甚至本科生拿得差不多,而且对方说不定还是你的领导,“这就是投入和收入不一定成正比。”
在把“留校”这个选项画掉后,刘易杰对于未来的规划变得逐渐清晰起来,未来进央企或者进实验室。刘易杰看到自己同系的师兄师姐们也都差不多选择了这条路,“年薪不会很高,一开始进去拿到20万就算不错了,但相对稳定。”
/ 2 /
2019年,《自然》杂志对6000多名博士生进行的一项全球调查发现,36%的受访者曾寻求焦虑或抑郁方面的帮助。
有一段时间,肖然每天晚上睡不着觉。那时,他刚刚投递第一篇博士论文,但是被连拒了两次。第一次被拒时,导师还会安慰他,继续改改就好了,但是到了下一次还没“中”,导师就开始冷落了。
看到身边很多同学都“一投即中”,这让肖然感到了深深的挫败感,“会怀疑自己的能力吧。”
不同于硕士生门槛相对低很多的论文发表机制,博士生的论文在难度上不可与前者“同日而语”。在写毕业大论文前,至少要在核心期刊发表三篇小论文,全英文撰写,还一定要有创新点,不然不能毕业。
“读博真的太苦了”肖然说,“如果只做科研的话还好,但是导师还会给到你很多项目。有时两者无法兼顾,但导师是不会管你在科研上投入了多长时间的,导师的想法是,这些活都交给你了,你就得帮我做。”
最近一段时间,肖然要忙到晚上11点多才能离开实验室。

▲肖然摄
除此之外,婚恋与金钱压力也是博士生们要面临的另一现实议题。
肖然在一年前,经历了分手。前女友在硕士毕业后就进入了职场,而自己还停留在象牙塔内。“俩人的步调不一致可能是导致关系决裂的原因之一。”
两年前,木木也经历了一场心碎的分手。不过,与肖然不同,木木的分手更多出自于自我选择。
那时,她从北京硕士毕业后回到自己的家乡,拥有着一份稳定工作以及一份稳定的爱情,“他对我非常好,我们全家人也都很喜欢他。”
但那时的木木一心想去外面的世界看看。在读大三的时候,她就发现了自己“挺喜欢做科研”,那时就萌发了读博的种子。
在拿到德国教授offer的那天,木木激动得欢呼雀跃。但直到最后做出出国的决定,她经历了艰苦的心理博弈,同时,周围也充满了不理解的声音。
“大家都觉得你都已经遇到一个这么好的人了,为什么你还要去做那些事情,但当下我就想着出来就不管了”,木木回忆说,“20多岁的年纪嘛,那时我觉得有梦就要去追,总比年纪到三十岁,四十岁的时候再去追要强。”
但真的没有遗憾过吗?木木回忆那段感情,她写过这样一句话,“就算拿到了海外博士学位又怎样,还不是世间一粒尘埃。”
在德国生活了两年,木木习惯早起,也慢慢喜欢上了它所在的城市,“不过,在德国留校对于亚洲人来说太难了”,木木说,“将来会考虑回国进高校。”

刘易杰相对幸运,他有一个交往多年的女友,女友刚步入职场不久,给予了他清苦的科研生活极大的心理慰藉。
不过,在过年回到老家时,有些事情冲击着他。他的那些高中同学已经过上了和自己状态截然不同的生活,很多人已经买了车和房,准备结婚,而自己每天还在“愁苦着这个项目完不成怎么办?这篇论文我发不出去怎么办?”
“你知道吗?在中国当博士是很穷的,国家补助加老板(指导师)发的工资每个月还不到3000块”,刘易杰说,“这会给人一种强烈的反差感,明明我在干这么有难度的事情,要操那么多心,但是我得到的却是这么一点点东西。”
/ 3 /
留校、上市大企业、国(央)企、考公,这通常是博士毕业生们的首要选择与出路。但这些选择与出路,因为人才的大量涌入,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卷”起来。
在我国究竟有多少博士毕业生呢?
看一组数据,我国改革开放四十余年,从1978年开启首届博士培养制度以来,高校不断扩招,博士招录门槛被不断放开,博士毕业生数量呈现爆发式增长。规模从首届的19人到如今每年近6万毕业生(2018—2020博士毕业生数据分别为6.07万、6.26万、6.62万)涌入社会和职场。
根据教育部发布的历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统计可知,截至2020年,我国共有94.65万博士毕业生,这个数据还不包含从海外读博回流的毕业生。
因为人数太多,所以高学历博士也难以就业吗?从事了近五年人事招聘和管理工作的张杨给予了我关于这个问题不同角度的解读与思考。
“老实讲,博士生一般是看不起小公司的,就算工资给得还不错”,张杨说,“我现在看到博士生投来简历,我会跟他聊聊,但通常不会有下一步动作,因为考虑到人员的稳定性。这些博士生自身要求高,可能只是把你这个小平台当作一个跳板,找到更好的就会跳走。”
张杨讲诉了一个故事。她认识的一位创业公司的老板,招聘了一位刚毕业的名校博士,一进来就给到了总监级别的岗位,公司非常重视,但是人培养出来后,那位博士便跳槽走了,“培养出一个人才需要花费人才力,不是一笔小的支出。对于公司来讲,这就是很大的损失。恶性循环的结果是博士不愿意来小公司,小公司的老板也不敢招博士了。”
2021年,据工业和信息化部介绍,“目前我国共有企业4600万户,其中99%以上的企业是中小企业。”这些中小企业为我国贡献了60%以上的GDP。

优秀的人才想进稳定性更强的大企业,这无可厚非,但同样值得思考的是,94.65万博士毕业生,这看似是一个庞大的群体,也因其数据庞大性被人诟病为“学历贬值”的“罪因”。
但事实情况真的如此吗?
如果我们按照14亿人口计算,我国博士占比不足总人口的万分之七,这一数据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美国约为1%)。
而现在高校面临的状况是,不是门槛放得太低,是导师们都“苦于招不到博士了”。
不同于更为拥挤的硕士赛道,刘易杰回忆起本科毕业后,很多同学不是在准备保研就是在考研,但硕士学位向来是“僧多粥少”,当中很多同学都未能“上岸”,到了博士阶段,情况发生逆转,“大家都不愿意读博了。”
在读硕士时,也有合作过的甲方向刘易杰发来橄榄枝,邀请他硕士毕业就直接去工作,但是因为对科研抱有热情,刘易杰选择了读博继续深造。
当然,还有部分学生是被“推着”上岸,因为对博士光环的崇拜,在懵懵懂懂中选择了继续读博,但由于本身并不适合做研究,或者所选择的方向并不喜欢也并不擅长,而产生了严重的心理问题。
去年,清华姚班助理教授张焕晨在知乎里写过一篇“劝退贴”,他说,“我见过太多极其悲惨的PHD:精神崩溃、心态失衡、身体垮掉、一事无成。”
什么样的人适合读博呢?受访者们给出的答案都是“科研热情”。
除此之外,博士是创造新知识的。刘易杰认识的一位教授,本科毕业于清华,之后去美国留学,是行业内的大牛,他说过这样一句话,“中国80%的博士是不合格的,他们做的工作没有创造性,没有体现到一个博士该有的知识点。”
/ 结语 /
“放低期待”是刘易杰一直重复的关键词。
“你一定要清楚的是,博士文凭并不会给你的经济或者社会性地位带来实质性的提升”,刘易杰说。
早前,刘易杰考虑过去美国读博,但是因为专业的敏感性,该专业被当时的特朗普政府拉近了黑名单。
“理论是无国界的,但我认为科技是有国界的。我国的核电技术,相比于美国、欧洲那些已经发展了很多年的国家是相对落后的,我们能做的事情还有很多”,刘易杰说,“这也是我当初选择读博的原因。”
无论博士生从事科研、考公、进大厂还是小企业,亦或是下沉到小学当教师,只要是热爱驱使,每个岗位都值得尊敬,而这也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涉及人物均为化名)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免责声明
1. 本论坛所提供的信息均来自网络,本网站只提供平台服务,所有账号发表的言论与本网站无关。
2. 其他单位或个人在使用、转载或引用本文时,必须事先获得该帖子作者和本人的同意。
3. 本帖部分内容转载自其他媒体,但并不代表本人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如有侵权,请立即联系,本网站将及时删除相关内容。
懒得打字嘛,点击右侧快捷回复 【右侧内容,后台自定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