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安徽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3735|回复: 0

王彩霞:秦腔,骨子里的声音|中原作家

[复制链接]

23

主题

0

回帖

69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69
发表于 2022-3-24 09:59: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网站内容均来自网络,本站只提供信息平台,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作者:王彩霞
来源:金融作协(官微)

提起秦腔,估计绝大部分人认为,八百里秦川齐“吼”秦腔。
也可以理解为声音上冲破天,下震到地。可见秦腔大多都是用骨子里的劲喊出来的。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古时陕西、甘肃一带属秦国,所以称之为“秦腔”。也叫“梆子腔”。秦腔的表演技艺朴实、粗犷、豪放,富有夸张性,生活气息浓厚,技巧丰富。秦腔语调高亢激昂、语音生硬、语气硬朗结实。
秦腔曲牌主要为弦乐和唢呐曲牌。
到现在,我们老家村子里过大事不管家庭条件如何都要请戏班子和唢呐队。只是戏班子的大小和唢呐(乐胡)的数量多少而已。条件好的家庭戏班子可以唱几天几夜,唢呐可以请几十口。条件差点的家庭戏班子也就几个人,唢呐几口而已。人去世了吹牌子曲的居多。亲戚,儿女都要给吹牌子的钱,给的钱越多吹的越使劲。当然也不会多到哪里去,过去都是毛毛钱,最多的也就是五毛。现在有些给的最多也就是五十元,当然块块钱最多,有时候唱戏吹牌子盛钱的盆盆或者袋袋都会满。这是习惯,如果不请怕别人说闲话。也是给方圆几十里人看的。谁家过红白事,总会有人去说,好家伙,你看看谁谁家办的多(tuo)的太。戏班子唱的可好咧,扮相也好看的很。
还有过白事专门请的哭灵的,一直要唱到坟头前,当然都唱的哭戏。埋人的头一天,要向先人们先请灵,也就是自家们去世的那些人的坟头都要去,做大嫂的要随乐胡队和大大小小请灵的男人一起从去世人的仙逝父母或者长者坟头要撩些土回来,接灵的都是女的,请灵的快到了,接灵的女们都要哭着到村口事先放好的桌子前。桌子上有请灵端回来的盘子,男女都哭着跪拜,之后再回到死者家里。
晚上要迎饭和奠酒,这个过程也很长,也很复杂。先是迎饭,是女们的和亲戚做的饭,穴筛里放的基本上是蒸的花馍,点心,茶叶等。一样一样的往死者灵堂前迎,都是男的迎饭,每一样都摆在灵堂桌子上,男孝子们对迎回的饭都要每个人过个手,跪拜。奠酒过程也很长,大户亲戚多,一直奠酒到天亮。奠酒男女都奠,也是一家一家奠,一个人一个人奠,哭着从院子里进来,在死者灵堂前奠酒三杯,感情深的奠酒哭的拉不起来,哭腔里都是秦腔的闻道。这个过程离不开吹牌子曲。
我家隔壁七爷爷家的孩子,也是我大大(叔叔),他们都会拉板胡,那些姑姑们也会唱秦腔。在我的印象里七爷爷和二爷永远留的是大辫子剪后那种齐脖子的短发,会戴那种瓜皮帽。农忙过后,七爷爷他们家的孩子会在他们家的厅房吹拉弹唱,土炉子上永远放着一个大铜壶,里面熬着茶叶,浓浓的茶水开了滚了又开了。我们都是圪蹴在地下看的,也算是是忠实的观众。
村子还有一个叫升勤的男人特别爱唱秦腔。大小事在他眼里都不是事,整天哼着秦腔调调,是一个乐观主义者。谁家老人去世了,他也是主事者。总会按风俗一套一套的来,让主家很满意。
我记忆深处永远是秦腔《三滴血》,我在老家看了好几遍,到新疆来了以后,经常也陪爸爸看戏。爸爸十几岁离开家乡,虽说是个俄语老师,但从骨子里也喜欢秦腔,偶尔也哼唱一下。
我记得我非常小的时候,邻村唱戏有时候我会跟我大大,堂哥姐姐们也去看,走不动的时候他们会背我走。那个时候就是看热闹。听不懂唱词,听不懂唱的什么,就看台上的花花绿绿,咿咿呀呀。我喜欢戏曲,是被舞台人物的扮相和戏装吸引。我记得我还在老家上中学的时候,我们学校对面的坡下就经常排练戏曲。演《梁秋燕》《三滴血》的男主角,长得好帅,再加上一化妆,在我心里感觉把他刻进去了一样,哈哈,那个时候就把他当成以后谈对象的标准了。
我是地地道道的陕西娃,当然说的最多的是陕西话。1981年暑假来到新疆哈密“投靠”父亲,并在父亲所在的学校哈密市第二中学就学。学校只要不上课休息,评剧院秦剧团演秦腔父亲就会让我陪他去看戏。我只记得陪父亲看过《周仁回府》《穆桂英挂帅》《铡门案》等,但唱腔没有印象。印象最深的还是《三滴血》里的选段,无论人物还是情景至今都历历在目。
我学唱是跟着收音机学的,也是我有了孩子后,给孩子织毛衣的时候,会放一下收音机跟着胡咧咧。认真学是我们单位2012年举办春节联欢会,给我们科任务,要出节目,而且还要评奖。领导把任务也分配给我,说就让我唱戏。说实话我还真没有正儿八经唱过,而且唱腔调调我没有把握。没有办法,每天做饭吃饭都把收音机放在身边,反复听《三滴血》选段《祖籍陕西韩城县》这一出戏,因为这出戏对我而言比较好学。
晚会彩排的时候紧张的手心里都是汗。演出前几天就想最好正式点,穿上戏装,画上戏妆拽拽的上台,即便唱的不好,也给自己留一些珍贵的照片。可秦剧团并不认识人,事就这么巧,到政府办事,遇上我们陕西老乡季老哥在这里上班,我就问了一下他,他听我会唱秦腔又是陕西娃,高兴的像找到亲戚了一样。连忙说,他认识秦剧团王老师,晚上下班我和你去她家一趟。去的时候他也带上了板胡给我调调音,我连忙感谢,也许这就是缘躲不过。到了王老师家,王老师好热情,沏茶倒水忙前忙后,喧了几句,王老师问了我是陕西哪里的,听后,王老师非常高兴,因为我老家离王老师她们老家不算远。寒暄几句,季老师异口同声让我来几句,季老师板胡给我拉了过门,我还是唱不准,毕竟现场伴奏和网络学唱还是有区别的。季老师和王老师说不要紧张,再试试。由于我是初学者,加之音色,季老师重新定了个调,哈哈,我总算把老师领跑了一次。
春节前演出,化妆那天下着雪,70多岁的王老师,给我电话,说不让我跑,她来我们家给我化妆,我一再说不行,我去你那里就行,可善良的王老师还是冒着雪到我家了。与日常自己化妆比,戏妆画起来好复杂,是层层涂抹。先把脸洗干净,抹上搽脸油,再上一层特别白的白粉,如果在没有画眉毛和嘴唇的情况下,照镜子毫不夸张的说就像日本歌姬的脸一样白。那天下午王老师给我画了四个小时。装扮完我活脱脱一个小生,我好喜欢,都有点自恋。我唱的《祖籍陕西韩城县》是陈妙华先生女扮男装演的李遇春。我唱的就是他这一出戏。我穿的王老师的戏服可以达到收藏级别的,是真正丝绸的,王老师这件衣服从来没有借出过,她也舍不得外借。
化完妆不能再带眼镜,由于戏妆画的厚,眼镜的鼻托会把鼻梁那里妆破坏了,我走起路来高一脚低一脚,脑载葱的感觉。只好让老公的司机扶着上车到演出的地方。一进大厅同事们很好奇,硬是把我没有认出来,以为是那个剧团来的演员。我找到我们科的位置就做,我当时是第四个节目,一遍遍在心里熟悉唱词。该我上场了,过门一响,台下鸦雀无声,我从旁门缓缓出场,顿时台下掌声响了起来,前排就坐的人说,太美了,鼻子棱棱的。
我迈着一走三晃的步子,深呼吸一下,以最好的状态开腔。“祖籍陕西韩城县,杏花村中有家园。姐弟姻缘生了变,堂上滴血蒙屈冤。 姐入牢笼她又逃窜,大料她逃难到此间。为寻亲哪顾得路途遥远,登山涉水到蒲关。”前面紧张的手有点发抖,越到后面越不怯场了。唱完鞠躬的时候,台下又掌声起来,不知谁喊了一声再唱一曲。
赶着鸭子上架一会,哈哈,有多少人能听懂我的唱腔?同事们都说唱的太好了。我的画家同事给我画了一张舞台妆照片,也是我非常喜欢的剧照。
我在家,有时也唱唱歌曲,儿子说,妈妈我觉得你还是适合唱戏。感觉我定了型一样。
现在,只要朋友聚会她们都让我唱秦腔,凑个兴。偶尔也唱唱陕北民歌,这也是我最大的乐趣。
秦腔,我心中的曲调,骨子里的声音......]

作者简介:
王彩霞,中国金融作家协会会员,新疆金融作协理事,哈密市作协会员。合著《古道风尘》《大漠孤月》。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免责声明
1. 本论坛所提供的信息均来自网络,本网站只提供平台服务,所有账号发表的言论与本网站无关。
2. 其他单位或个人在使用、转载或引用本文时,必须事先获得该帖子作者和本人的同意。
3. 本帖部分内容转载自其他媒体,但并不代表本人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如有侵权,请立即联系,本网站将及时删除相关内容。
懒得打字嘛,点击右侧快捷回复 【右侧内容,后台自定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