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安徽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4005|回复: 0

这3类人,才是公司的“稳定因子”

[复制链接]

68

主题

0

回帖

216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16
发表于 2022-3-25 16:34: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网站内容均来自网络,本站只提供信息平台,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李檬 Author IMS 创始人李檬
众所周知,职场中那些能力强、潜力大的人,往往会受到老板的赏识和重用,企业不惜花费重金去培养,这一点无可厚非。然而,近年来,国内一些企业却开始借鉴日本企业的做法:越来越重视一线的基层员工,甚至作为企业战略重点去进行。那么,作为员工来讲,如何在自己公司的人才版图中找准位置,在团队协作中推进自身能力的迭代?
作者:李檬
编辑:何蒙蒙 / 美编:高婉珍
来源:李檬(ID:imslimeng)
我前段时间去日本参访,发现很多日本公司的一个奇特做法——特别厚待那些具备深厚专长的基层员工——他们在收入上可以媲美公司一级高管,配属专门的休息室和工作间,工作时间的安排可以非常自主、自由,几乎没有考勤限制,一切都是结果导向,公司高度信任他们。
在很多日本 CEO 眼中,是那些 " 基层精英 " 撑起了一家公司,哪怕他们一辈子不进入管理层,但始终深受尊重,被视作 " 匠人资产 "。日本很多金融机构甚至直接将 " 匠人资产 " 纳入一个公司的价值评估体系。
日本公司重视 " 基层精英 "、重视一线现场的积极做法,获得了可观回报。我们国内可能很难想象,日本很多诺贝尔奖得主,居然可以来自不知名公司的一线基层。比如,田中耕一 42 岁获得诺贝尔化学奖之前,只是一家普通公司的基层员工,职级低于 90% 的同事。中村修二在日亚化学干了 15 年的基层技术工作,直到发明蓝光 LED,以一人之力将整个公司推进世界 500 强榜单。
这些经历,引起我重新思考员工价值的评价方式。这里,我想基于两点谈谈一些最新看法:
1. 一个公司的 " 人才版图 " 究竟在哪里?
2. 为什么说当下是一个 " 个人崛起 " 的时代?用好人才,要有怎样的新思维?
国内很多公司,包括我司都在实行 OKR 工作法,O 是正确目标(Objectives),K 是关键(Key),R 是结果(Results),OKR 就是目标与关键结果。OKR 强调公开透明和扁平化管理,不和绩效挂钩,而是以可实现的目标为导向。以 OKR 的视角看来,公司发展的动能源于一线基层 " 看得见的价值感 "。
一个公司的 " 人才版图 " 究竟在哪里?
公司应该用什么判断一个员工的价值?
关键要看,你在这个公司中是 " 活性因子 " 还是 " 稳定因子 "?
一个公司的人才结构,就像一个樱桃奶油蛋糕。一块蛋糕值多少钱,取决于蛋糕上的奶油和樱桃,这就是 " 活性因子 "。可是,如果没有下面的蛋糕夹层,这个蛋糕可能根本立不起来,这就是 " 稳定因子 "。
不要以为一个公司的活性因子,一定是多么了不起的高科技人才。很多时候,活性因子源于看得见的基层和一线。
有投资人给海底捞估值,最看重的,是跑在餐厅大堂中的送餐员。送餐员就是海底捞公司的活性因子。为什么呢?
就餐高峰期,大厅里每张桌子都坐满了客人,走廊上等座的更是熙熙攘攘。送餐的难度是非常高的,不能撞到人、更不能弄坏菜品。海底捞的送餐员每次都是两手各有一个大托盘,上面装满了火锅菜品,举过双肩,但身轻如燕,稳稳当当。这些 " 技术动作 " 都是苦练出来的,如果你没有持久的工作热情,是做不到的。
食客到哪里吃火锅,味觉享受都大同小异、差不太多,视觉和氛围是最重要的,海底捞的送餐员恰恰就有这个能力。他们不是在工作,而是在表演。所以,海底捞这个餐饮公司的价值感一眼就能看出来。
Costco(好市多)超市是给小米 CEO 雷军启示最大的美国公司,也是 " 股神 " 巴菲特的一大核心重仓股。Costco 超市卖东西几乎不赚钱,主要靠会员费盈利。顾客只需每年交纳 55-110 美元的会员费,就能以最好的价格买到最好的货品,顾客如果对价格不满,是可以投诉的。导购员也将以 " 专业眼光 ",选出最精致的品类。比如餐后用的纸巾,沃尔玛可以提供 30 几个品牌,而 Costco 则会精选三五个品牌,这是帮顾客节省时间。
那么,你猜猜看,Costco 超市认为 " 最有价值员工 " 是哪些人?是导购员。
为什么导购员是 Costco 公司的活性因子?因为最理解顾客。由于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生活、阅历和背景,这就导致你很难用 " 同理心 " 揣摩顾客的真实想法,对顾客需求的判断就会发生错误。比如你将自己视作社会精英、成功人士,你考虑问题就会 " 端架子 ",以自己的感受定义所有人甚至全世界,极易产生误判,可能你自己都意识不到这一点。
而 Costco 的一线导购员,用中国话说,都是 " 小白 ",而且比较 " 二 ",就能将自己放空、没有架子可端,反而体察得到各种顾客的真实想法。
我特别欣赏这些一线的 " 活性因子 ",这是公司快速发展的动力引擎。同等重要的是,那些坐镇后方的 " 稳定因子 " 则是公司发展的长远基石。

在我看来,一个公司的 " 稳定因子 " 主要包括三类员工:
第一类是专业人才,他们往往出身于传媒、设计、营销、投资等专业背景,最大的能力是懂套路、常复盘。
职场上遇到的绝大部分问题,都有现成的解决方法或者工具,那些专业人才可以迅速找到现成的方法或者工具,妥当、快速完成工作。这就避免想到哪、做到哪,一厢情愿。更重要是,专业人士都擅长复盘,即发现规律、套路,进行存档、读档,不会在同一个坑里摔倒两次。
第二类是协调人才,他们不会满足于 " 正确地做事 ",更多会去想如何 " 做正确的事 "。
对于一个部门、一个项目来说,应该最先处理什么事情?不是你我熟悉的事、擅长的事、喜欢的事,而是公司认为重要的事。那些协调人才,懂得将很多工作置于公司的长期规划之中,有效避免突发事件发生,而不仅仅局限于被安排好的事情。这恰恰是公司 10 年以上老员工的宝贵之处。
第三类是谋局人才,他们在业务上谋篇布局,有不错的视野与高度,及时把握市场风口、行业走向。

公司未来不踩错节奏、不贻误战机,就需要有老司机来帮忙谋篇布局,摸清远近深浅、轻重缓急,要使公司发展始终有清晰方向。
为什么说当下是一个 " 个人崛起 " 的时代?
用好人才,要有怎样的新思维?
前面说过,中村修二原本只是日亚化学一个 15 年工龄的基层员工,后来发明了蓝光 LED 技术,改写了这个时代的照明、液晶显示产业,不仅个人得了诺贝尔奖,也使日亚化学成为富可敌国的材料巨头。
一个不起眼的普通员工,可以重塑一个公司的命运,在当今时代,这不是小概率事件。
国内最典型的例子是腾讯,多年以前,微信并未受到足够重视,是张小龙使劲争了一次,引起了马化腾的关注。
马化腾曾做过一个假设:" 坦白讲,微信这个产品出来,如果说不在腾讯,不是腾讯自己打自己的话,而是在另外一个公司,腾讯可能现在根本就挡不住。"
回头看来,生死关头其实就是一两个月。那时,腾讯几个核心的高管天天泡在上面,说这个怎么改,那个怎么改,在产品里调整。若非当初张小龙的不放弃,腾讯哪是今天这个样子?张小龙一个人大大影响了腾讯的命运进程。
京东方 CEO 王东升也说过,现在京东方是世界上出货量最大的液晶面板厂商,未来,也不怕韩国三星、LG 和日本夏普的竞争压力。" 我最恐惧的事情,是在地球的某个角落,一个默默无名的男孩刚刚发现了一项技术,而这项技术即将颠覆整个世界。"
未来的趋势是什么?
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不,是 " 个人崛起 "。这一趋势,已经在新媒体领域十分显著。
过去,媒体机构是怎么工作的?庞大预算、庞大设施、庞大团队的复杂分工,费很大劲将内容制作出来,传播出去。
后来发现,内容太多,人们的时间和注意力不够用了。分众传媒发明了楼宇广告,趁着人们等电梯时的无聊时间,制造传播效果。现今,人们等电梯时的无聊时间,也被智能手机、自媒体抢占了。
分众传媒 CEO 江南春就说:" 以前是碎片化的信息社会,现在变成了粉尘化的信息社会。过去 5 年互联网的收视时间已经超过所有传统媒体的收视总和。现在 20% 的人回家看电视,20% 看网络视频,20% 看微博、微信,20% 打游戏看直播,还有在 KTV、酒吧、看电影的,这些对广告就是个灾难。"
人们注意力已高度分散,你想让人记住一个东西(品牌),越来越难。只有自媒体营销,还是一块绿洲。自媒体只凝聚那些志趣相投的人,用户特征更加明显,内容投放也可以更精准。
目前,国内有几百万人做了 " 职业网红 "。过去几年 " 双 11" 数据显示,那些头部位置的自媒体人," 双 11" 一天创造的销售业绩,可以超过一个大型百货商场一年的销售规模。这是最典型的 " 个人崛起 "。
在 " 个人崛起 " 的时代,如何发掘人才潜力?我有一个思路,就是鼓励员工发掘自我,将自己视作一个创业公司,用创业的眼光来考虑个人的未来发展。
在具体的管理上,我更看重员工的 " 场景适应能力 "。什么意思呢?
比如,由 CEO 搞一个工作计划,逐层分解之后执行,执行的过程中如果遇到情况,会再往上汇报,CEO 汇总信息,再次定出工作任务……所有人都在看 CEO 的态度做事,这就太糟糕了。
发掘员工的 " 场景适应能力 ",是要将每一个人都当作一部动力引擎。让很多人共同来处理任务,把任务分解,把任务所需要的资源分解,这就相当于让更多人来参与决策,让更多的想法自下而上涌现,这个过程中需要更多人 " 基于场景 " 做出判断,这就是 " 场景适应能力 "。
我经常提醒一些管理者,不要迷信过去那些成功经验,有时你自己会觉得有特别好的方法论,而且逻辑完美,但那些往往太过抽象,与具体要做的事情存在很大差距。而具体解决问题的人,才是重点,要发掘每一个人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适应 " 个人崛起 " 时代,重视解决具体问题的人,在体系协作中发掘个人价值。
如果你不仅能做事,把事做好,还能让所有人能看见、能评估你做的事,甚至能让不在你视线里的资源主动找上门来跟你合作,你就具备领导能力了。
如果你能清楚知道,哪些地方是关键控制点,什么时候要投入最密集的资源,哪些细节是绝对不能放过的,那么,你就有了做事情的极佳节奏感,OK,可以负责一个业务条线了。
如果你能跨越组织边界,对各种趋势进行预料,并作出预案,应对和利用未来的重大变量,你就可以干 CEO 了。
让公司上下每一个人在具体的工作中,实现 " 能力迭代 ",这也是 OKR 工作法的最终目标。(全文完)
《新用户思维》原创热文推荐:
你这么坚持品质,为何还是止不住客流下滑?
盲目跟从带货,是企业对直播最大的误解
私域流量的终极奥义:不在流量,而在于人!
疫情之下着急要做新零售,98% 的企业老板都弄错了!
营收破 260 亿的海底捞,如何破单店负增长的困局?
你缺的不是管理
而是领导力
点击阅读原文,立即报名!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免责声明
1. 本论坛所提供的信息均来自网络,本网站只提供平台服务,所有账号发表的言论与本网站无关。
2. 其他单位或个人在使用、转载或引用本文时,必须事先获得该帖子作者和本人的同意。
3. 本帖部分内容转载自其他媒体,但并不代表本人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如有侵权,请立即联系,本网站将及时删除相关内容。
懒得打字嘛,点击右侧快捷回复 【右侧内容,后台自定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