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城,古称龙舒,位于安徽省中部,历来就有“五省要冲,七省通衢,江淮腹地,皖中咽喉”之称。古代,这里有羽扇纶巾、指点江山的三国名将周瑜;近代,这里有舍生忘死、独闯龙潭的“情报三杰”胡底;现代,这里的人民满怀豪情、不畏艰险、锐意进取,奋力书写着属于新时代舒城现代化建设的新篇章。 近年来,舒城县充分发挥交通区位优势,深度挖掘特色优势资源,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机遇,积极融入合肥都市圈发展,坚持工业强县主战略不动摇,推动三次产业高质量协同发展,主要经济指标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经济总量、财政收入跃居六安市第一。 舒城县建于唐开元二十三年。这座千年古城位于安徽省中部、大别山东北麓、江淮之间。东临庐江县,西连岳西县、霍山县,南界桐城市、潜山市,北毗六安市金安区、肥西县,是合肥都市圈重要组成部分、省会辐射西南的联接带。 凭借其独特的区位优势,舒城致力于打造“领跑六安、链上合肥、融入长三角,进入全省第一方阵”高质量发展的产业新城。 能级之变 伫立于六安市人民路上的“豪顿啤酒”的巨幅广告牌曾经一度是老六安人的历史记忆,如今这个地方啤酒品牌已不复存在,而在它的背后,是另一个更加广为皖西人民熟知的啤酒——龙津啤酒。 2001年,安徽龙津啤酒有限责任公司成功兼并安徽六安豪顿啤酒厂后组建安徽龙津集团有限公司,实现啤酒年销售18万吨,龙津系列啤酒已远销至东北、福建广大地区,迎来了发展的巅峰时期。 “80、90年代是我县国营企业发展的黄金时期,国营麻纺厂、啤酒厂、水泥厂、白酒厂、缫丝厂、化肥厂、瓷器厂和砖瓦厂等八大国营企业扛起了全县工业经济的大旗,创造了辉煌的历史业绩,一度走在六安地区前列。”刚刚从项目现场赶回来的副县长胡俊向记者介绍起了舒城工业经济的“前世今生”。 据介绍,上世纪80、90年代后期,随着县内八大国营企业的相继改制,舒城县工业经济发展持续了一段低谷时期,从名列前茅到一路下滑,几乎垫底。 时间进入21世纪,尤其是“十二五”以来,随着省会城市合肥的快速发展,舒城的区位优势逐渐凸显。 舒城县紧紧抓住国有企业改制宝贵机遇,坚持老企业“脱胎换骨”和大企业“强筋壮骨”的改革发展方向,确立了东向发展战略,迅速甩开历史包袱、轻装上阵,实现工业经济快速转型发展。 位于六安最东部的杭埠镇,具备紧邻合肥的地域优势,是合肥都市圈南向发展的重阵地,是六安融入合肥发展的桥头堡。随着“长三角一体化”、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合六同城化等重要战略的推进,杭埠镇迎来了发展中的春天。 2011年,经引荐,舒城联科表面处理有限公司落户杭埠,随之而来的是十几家上下游企业。 “我们的上下游企业都来了,我们肯定也要来,跟我们一起来的还有十几家企业。”安徽胜利精密制造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企业发展势头较好,今年上半年,尽管疫情有所影响,但产值已达十多亿元。 “胜利精密的落户可以说是我县工业经济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件大事。”胡俊介绍,胜利精密制造项目落户杭埠后,一大批重点企业相继落户,形成了一批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辐射带动强的产业集群,为全县工业经济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能。 2019年11月,安徽精卓光显技术有限责任公司落户六安市舒城县杭埠镇,主要生产AMOLED柔性显示触控模组、LCM显示触控模组、商显大屏、5G智能终端等产品,“2024年全部达产后产值可达240亿元。”企业负责人说。 英力电子于2021年3月26日在深交所创业板成功上市,这是我市迈入“十四五”时期第一家上市的公司,也是舒城县首家上市企业。 十年铸剑、气象万千。“十二五”以来的十年,舒城县工业经济发展的能级在不断提升,主导产业由原来的农副产品、童车童床和羽绒产业更迭为如今的电子信息(光电显示)、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和绿色食品(农副产品深加工)三大主导产业,强有力地支撑起了舒城县工业经济的骨骼,全县工业企业数、规模企业数、工业总产值分别由“十二五”初的约500家、50家、82亿元上升至2021年的约2892家、205家、325.5亿元。 格局之变 盛夏的傍晚,天色依然耀眼,在鲜红夕阳的映照下,耸立于舒城县城关镇龙塔社区的龙头塔显得格外令人瞩目。这座始建于明代天启元年间的百年古塔见证着整个城市日新月异的变化。
这里的交通路网四通八达。 目前,舒城县公路通车里程达到5428.863公里,公路网密度达到257.32公里/百平方公里。2017年、2018年,舒城县被确定为全国“四好农村路”示范县、全国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示范县。2019年,舒城县“一元公交”被交通运输部编入《全国农村客运发展典型案例集》,在全国进行推广。 行走在柏林乡谢河村笔直平坦的柏油马路上,穿村而过的“一元公交”改变了沿途村民的生产生活方式。 “以前好几月村民都不去集镇上一趟,公交开通后,村民们三天两头去看看,采购生活物品、拿快递、理发,可热闹了。”一直在外务工的村民李加立成功应聘成为一名公交车驾驶员,他告诉记者:“他载的不只是乘客,更是大家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一条条城市道路犹如一幅幅画卷正在这片热土上徐徐舒展。这道路是交通之路、发展之路,也是幸福之路、希望之路。 这里的“小兰花”香飘万里。 1958年毛泽东主席巡视大江南北时来到舒城县,指示:“以后山坡上要多多开辟茶园。” 一代伟人的驻足,让舒城这片热土上红色基因和绿色发展代代相传。截至2021年底,全县茶园13.18万亩,年产干茶3600吨,茶叶综合产值18.6亿元,带动全县16个乡镇5万户村民户均增收1万元。“舒城小兰花”品牌价值达12.62亿元。 这里的风景独好。 行走在如诗如画的万佛湖,陶醉于湖光山色之中,让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2016年是舒城县历史上值得铭记的一年。当年,万佛湖风景区成功晋升国家5A级景区,圆了全县干群创建5A级景区的梦想。 这里的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 “十三五”期间,舒城县全县城镇化率从41%增至50%。城镇建成区面积增至75.44平方公里,城镇常住人口约35.3万人。县城建成区面积增至30平方公里,人口增至21.6万人。 …… 格局一变天地宽。在实施东向发展战略的过程中,城市格局的不断变化始终沿着面向合肥、对接合肥、融入合肥的方向前进。舒城杭埠也从一个传统的农业乡镇变成了一个工业乡镇。 如今的杭埠镇,“四横六纵”主干交通网业已建成,对外交通初步形成“高速双口、省道双连”的交通格局。杭埠镇医院、幼儿园和小学也已经配套到位,四通八达的交通路网和错落有致的商住建筑已经成为吸引省城企业和市民前来投资兴业、安家落户的重要名片。 风气之变 高质量发展是拼出来的,好形势是干出来的。一个个数据的背后凝聚了一群人的真情付出和艰苦努力,这成绩属于舒城县委、县政府,更属于全县各条战线上的新时代奋斗者。 已经83岁高龄的许芳华老人至今依然经常会回想起修建龙河口水库的每一个日日夜夜。那是一个战天斗地的年代,是一个令舒城人民感到无限荣光和骄傲的年代。 1958年,在舒城县委、县政府的组织动员下,10万个像许芳华一样的青壮年积极响应毛主席“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伟大号召,用血肉之躯修建起了有着“世界第一人工土坝”之称的龙河口水库,用青春和汗水孕育出不朽的龙河口精神。 今年的盛夏少雨多晴,万佛湖的水位下降,露出了翠绿的滩涂,一群皖西大白鹅正在滩涂绿草间悠闲地吃着青草,跟在这群大白鹅后面的,则是全国脱贫攻坚奋进奖获得者纪道明。摘下“贫困帽”的纪道明依然是那样的勤劳、朴实、能干。 好的精神需要传承,好的作风需要发扬。 曾经一段时期,舒城走了弯路,干部干事劲头不足。在全县组织工作会议上,舒城县委主要领导指出了个别干部存在的定力不足、担当不够、进取不力、作风不实等问题。 痛定思痛。面对省内外一浪高过一浪的发展大潮,舒城及时纠正,通过锤炼干部统领发展、开拓创新、攻坚克难、执行落实、成就事业、廉洁自律的“六种能力”,着力打造一支敢打硬仗、能打硬仗、善打硬仗的干部队伍。 “十三五”时期以来,更是持续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激励担当作为的实干精神。 舒城县主要负责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坚持实字当头、干字当先,切实提高抓落实的能力和水平。争做学习型干部、倡导研究型工作,不断提升政府工作的精细化水平。 弹指十年,沧海桑田。“十二五”到“十三五”之间的十年,是舒城县发生巨大变化的十年。 近年来,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相继落户舒城经济开发区,舒城县陆续出台各项配套服务政策和保障措施,营商环境的优化潜移默化中增强了舒城县发展的软实力。 勇立时代潮头,引领风气之先。2019年以来,舒城县连续3年被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公布为“全国县域经济投资潜力百强县”;2019年被评为“全国营商环境百强县”。2020年,荣获全省“制造业发展十快县”称号。2021年被评为“中国综合投资热力百佳县市”同时被评为“2021中国未来投资热点百佳县市”。 君子豹变,其文蔚也。时代的大潮奔流不止,虽然带走了厚重古朴的历史积淀,却带不走龙舒儿女生生不息、勇毅前行的坚定步伐。在这片古老而又年轻的土地上,变化是永远不变的主基调,奋进是永不过时的主旋律。舒城正在以一往无前的精神和姿态,迈向更广阔的发展舞台。 来源|皖西日报融媒体
|